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明德以引领风尚:新时代文艺批评的伦理道德维度

2021-02-0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谢纳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205/index.htm?page=/page_3/202102/t20210205_532327.htm&pagenum=3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文艺创作与伦理道德的内在统一性,倡导文学艺术家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创作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优秀艺术作品,提出了新时代文学艺术的伦理道德要求和鉴赏批评标准。在新时代,重申文艺批评的道德伦理维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文艺批评的历史看,古今中外许多文学艺术家和理论家都十分重视美与善的统一,秉持文艺批评的伦理道德维度,认为文学艺术应该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意识。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传统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始终强调尽善尽美的美善统一的批评标准,将文艺的价值观念归依于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如汉代《毛诗序》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要求文学艺术要以情化人、以美教人,达成“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伦理教化目的。这些思想后来发展为“文以载道”的文学艺术理念,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艺道德批评传统。在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传统中,注重文艺的伦理道德批评维度也同样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通过善来证明美的合理合法性,提出了美善统一的文艺价值观念。而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从道德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批评原则,认为应该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愉悦之中,成为西方文艺道德批评的经典规范。

  新时代文艺的伦理道德批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准则,以符合人类生存发展为共同追求,以传统向现代转换为历史语境,是全民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尺度的高度凝练,其具体表现为时代性、传统性和普适性三个重要特征。

  新时代文艺伦理道德批评的时代性特征。作为时代性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尺度,提倡文艺批评的伦理道德维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的文艺批评道德价值体系。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作为一种时代的精神表征,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势必要体现自己时代的伦理道德共识,并努力将其价值意义以艺术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文艺是时代精神的审美表达,任何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都离不开对时代的密切关注,缺少时代精神的文艺创作也势必要丧失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因此,文艺伦理道德批评从当代道德立场出发,对文艺作品进行道德伦理的价值判断,既是文艺社会功能的体现,又是文艺时代特征的表征。在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批评的伦理道德要求,是符合文艺发展的时代性追求的,它可以保障文艺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不仅有利于展示出文艺的时代性特征,同时,它也有利于文艺创造出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艺术产品。因为,作为文艺批评的伦理道德意识,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摈弃,它不仅是人类所共有的伦理道德追寻,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文化价值追寻,因此,也是当今时代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审美价值追求。

  新时代文艺伦理道德批评的传统性特征。作为传统继承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尺度,文艺批评的伦理道德维度是在继承人类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具有内在文化内涵的道德价值体系。显然,新时代文艺伦理道德批评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它所倡导的道德操守是一种时代风范的价值要求,但任何时代的伦理道德文化都是在继承人类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完成的。正如文化需要历史的传承性一样,伦理道德价值同样需要历史的传承。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民族,儒家思想一直致力于建立起理想的伦理道德世界。早期儒家就提出了“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后来又发展为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并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积淀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文化心理结构。今天,我们提倡文艺批评的伦理道德维度,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又反映了时代的当下要求,为公民道德树起了新的标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却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道德,重建价值信仰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就成为新时代所赋予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作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离不开传统的文化传承性,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文艺作品才可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新时代文艺伦理道德批评的普适性特征。作为普适性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尺度,提倡文艺批评的伦理道德维度是一种要求全民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虽然,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多样,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个人,其基本道德行为和价值选择,都不能离开社会公共领域的基本道德原则,这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建立在全民共识的普遍性基础上的,因此,它是一种基础性的伦理道德要求。无论在何种时代、何种社会,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价值尺度的颠覆和道德伦理的沦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也是新时代推举的社会风尚规范。这些道德伦理的提倡和要求,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伦理道德的共识,让人们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让至善的观念成为每个人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文艺批评有责任和义务,从理性反思的高度,对文艺创作提出伦理道德价值的评估。普适性的伦理道德价值,是文化之所以具有永恒魅力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文艺批评应该以普适性价值为尺度,对文学艺术创作提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以确保文学艺术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强调伦理道德构成文艺的批评意识的同时,应该看到两者毕竟是不同形式的文化。文艺批评与道德批评虽然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但文学艺术活动并非是道德活动本身,审美价值判断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道德价值判断,这是我们强调文艺批评的伦理道德维度时,所必须明了的。因此,只有辩证地理解文艺批评与道德批评的关系,才可能处理好文学艺术与伦理道德、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关系,确保文学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文艺是以感性的、直觉的形式,通过客观生活再现和主体情思的表现,让人在怡情悦目的审美享受中升华精神境界。因此,文艺的道德伦理批评并不等同于必须将文艺放在道德的法庭上进行审理判决。在创作方面,伦理道德的表达也必须以审美化的方式来呈现。如果仅仅用道德评价代替审美评价,就会丧失艺术的自律性,使文学艺术作品成为道德观念的图解和道德律令的说教。道德伦理观念的表达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应该遵循“寓教于乐”的审美原则。在文艺的审美创造中,道德价值评价不能游离于审美价值评价,只有将道德价值理想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想时,才可能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的文化功能。新时代对文艺批评的伦理道德要求,应达到艺术审美与伦理道德的高度统一,达到恩格斯所说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总之,文艺的伦理批评或道德批评,来自于文艺与道德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文艺批评伦理道德维度的提出,是符合新时代社会历史发展要求,在继承人类传统伦理价值的基础上,高度凝练的具有普遍性或普适性的文学艺术创作所应该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尺度。

  (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姚金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谢纳,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会议综述

  建立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柏峰)

  文艺批评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徐兆寿)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