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艺术审美为本 学位实践育人

2020-07-1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成 收藏

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校长和学者云端研讨——

“艺术审美为本 学位实践育人”

  由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艺术审美为本学位实践育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15年高端论坛”日前在云端举办。

山东师范大学校园一角(图片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官网)

  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周星表示,进一步阐释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和建设等问题,有助于促进艺术专业学位整体向更好的、更细分的、更高端的方向迈进。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郝戎表示,中央戏剧学院培养学生时,使其对戏剧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戏剧编剧、影视编导等艺术趋向有清晰的认知,关心艺术相关领域发展动态;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学院针对设计学科,以设计学院为基础打通了原有专业壁垒,形成开放教学,形成战略设计、科技设计、设计思维、产业设计、设计理论几个大的板块,学科建设直接涉及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跟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形成有效的新机制。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教育部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磊说,与兄弟院校共同研究、共同创作、共同研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深扎”舞蹈校外课堂,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实践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能力。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孙立军说,北京电影学院特别强调技术和艺术结合。学校提出复合型教育,电影兼具文、导、表、摄、录、美,是一门复合型艺术,特别是当下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学院财政经费出专资支持拔尖人才计划,经过两年研究生教育不断淘汰和增补学生,在拔尖计划中留下10到20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培养。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戏剧与影视领域召集人宫宝荣说,学校在上海歌剧院等十多家单位建立了实践基地,还跟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上海大剧院以及知名院团合作,联合培养导演、表演、艺术管理人才。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毕业作品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借鉴了国外大学的做法,设立了专门负责指导学生实践的岗位。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刘伟冬说,中国艺术专业硕士教育开展15年来硕果累累,学校培养的绘画、设计、音乐、舞蹈、影视人才,在社会服务方面作出的贡献要比学术型硕士更加直接。15年来,艺术专业硕士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中国纺织教育学会副会长贾荣林说,北京服装学院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抢救传承研究、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创新研究三个方向的博士人才培养方面较有经验,通过踏踏实实的技术实践与创新设计服务于当代社会创新发展。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美术设计领域召集人何洁说,办专业仅凭经验不够,学生的诉求不是建立在我们以前的经验上的,而是建立在未来的,未来的艺术应该是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发展的趋势,有什么亮点……引导社会创新发展已经提到我们的日程上,这是艺术硕士教育下一步亟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说,中国戏曲学院通过研究生跨戏部联合创作剧目,充分调动了各个专业领域研究生的创作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做到了与社会戏曲团体有效对接和资源共享,表现出了突出的创作力。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军说,艺术专业培养离不开中国的诗教传统,在技术人文和自然美育中,体现出艺术人才培养多样价值,在传授技能之外赓续文化传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全国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成员王宜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部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周涌认为,现在学科分类标准滞后于学科实际发展,导致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学科分类标准确立了特定学科合法性,只有符合分类标准,在分类中能够找到位置,学科才被国家认可,这给高校自身发展学科留下的空间较小。很多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比如艺术门类的数字媒体艺术、三维与动画虚拟现实等新兴学科,集传统艺术、数字科技传媒等学科特点领域于一身,但是只能硬性地归类到设计学、戏剧影视学等既有学科,导致这门学科在专业设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提高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范志忠认为,综合型大学相对于艺术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有一定“困难” ,浙江传媒大学根据自身特点,培养有特色的、符合综合型大学发展的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综合型大学文化素养相对比较深厚,更适合培养编剧或导演人才,学校把学科定位为培养编剧,跟浙江省广电主管部门共建了剧本研究和创作中心,聘请国内一流编剧担任导师。学生给编剧做助手,一起去采风、调研、参加剧本写作。同时学校还与业界合作,将业界单位作为专业硕士实训基地。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院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庚钟银认为,艺术硕士的毕业考核标准一定要创新。针对毕业生的创作作品,如果是商业化的,学校需要考虑能否和企业合作;如果是实验性的作品,学校可以考虑申请科研经费支持,让作品进入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

  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潘长学认为,今天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艺术专业博士,艺术专业博士是一种将创作过程、创作行为、艺术表现作为学术范式进行研究的全新学位,具有理论学习的自觉,并能将理论问题转换成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批对客观事物具有独特感知、能实现艺术设计表达的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将会在我国文化经济和城市发展中成为创造设计附加值的应用型领军人才。

  此外,与会专家认真回应了“B站”网友“艺术专业硕士作品中如何融入红色基因”“专硕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最后,周星总结道:“在完善艺术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艺术专业学位的创建和开拓是重要目标之一,艺术所追求的是审美的理想,在世界变局中让每一个人追求更好的精神情感境界。 ”

  本次云端会议集中展现了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15年来的发展经验和辉煌成就,与会专家对艺术专业硕士的开创、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未来建设方向进行了务实的探讨,从而也为中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路径以及艺术类专业博士的创设前景开启了积极的探索之路。本次会议在“B站”实时直播,近万名网友参与到会议的讨论中,有效实现了会议成果的实时传播。

  (文中图片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举办

  “以美育人,以艺育才”云展演:艺美育人(王岩 孙宪鑫)

  新时代美育之路怎么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