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

2020-05-28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友峰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当前我国生态美学的研究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生态美学理论体系,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支持。

  生态美学研究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这既是生态美学的精神内核,也是生态美学发展的价值旨归。生态美学植根于生态存在论哲学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就蕴含在生态美学的内涵之中。20世纪工业文明持续发展,在为人们带来快速的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重点,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美学形态也由此产生。可见,生态美学自产生之日起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目标和发展驱动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在理论上,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基石,建构生态友好型美学;在实践上,要将生态美学的目标落实到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美丽中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从治国理政的角度为生态美学提供发展机遇和实践天地,生态美学话语形态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从方法论角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智慧支持。

塞罕坝(图片来源: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官网)

  生态美学的发展要注重引导绿色变革,在生态层面上推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的美好生活联系起来:“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生态问题看作民生问题。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过去的“吃饱穿暖”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关注饮用水、大气质量等生态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便是对人民诉求的回应和落实,是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程,即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绿色福利,造福子孙后代,实现美好生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能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我们党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决心。因此,生态美学的发展要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前进方向。在审美观念方面,生态美学应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体验,从而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努力从审美方式上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从而避免某些违背生态平衡的审美偏好。在生态实践方面,生态美学要从理论走向现实,走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各种事物包含于“生态”之中,不再局限于对自然事物、人工景观的审美研究;将目光投向城市、郊区、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从而消解人与自然的区分和对立;将生态美学与景观设计、园林规划等学科相融合,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处处感受到生态之美。

  生态美学研究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无论是“不违农时”“万物齐一”的思想观念,还是“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的民间智慧,都围绕着“生”与“和”展开,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对生命孕育、繁衍的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调。这种原生性的生态智慧绵延至今,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当前生态美学发展应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不断“回望”经典,从《周易》《老子》等经典著作中寻找理论滋养,积极主动地挖掘散落于传统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并将其体系化,更深层次地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从而为生态美学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深厚的理论根基。

  生态美学研究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而适应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现实要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独特的挑战,需要综合应对。我国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统筹协调发展的压力非常大。要发展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这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样,当前生态美学在这种新形势下需要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建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西方环境美学相比,我国生态美学更注重对理论的阐发和构建。今后,我国生态美学研究既要避免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也要批判吸收西方环境美学的合理观点,并结合自身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丹顶鹤在扎龙湿地悠闲漫步(图片来源:中新网  罗新民/摄)

  生态美学的发展要树立全球眼光,发出中国声音。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利益,更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因此,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看待当前面临的生态难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的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密切相关,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这就要求生态美学在发展中积极与各国生态美学研究机构、研究者展开合作和交流,推动理论成果的相互借鉴和补充。在发展生态美学理论的过程中,不仅要适应我国的国情,还要从世界眼光出发进行探索,增强理论的适用性。构建中国特色生态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积极将具有我国特色的理论推向世界,与其他生态美学观点交流互鉴。

 

  (作者:胡友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延伸阅读:

  “生生美学”:对黑格尔“美学之问”的回应

  2018:寻求看待美学现象的历史框架和理论框架(张法)

  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探索新动向:突破与困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