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新境界(陆贵山)

2019-10-29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陆贵山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实现了跨越性的历史发展,中国人民豪迈地进入了新时代。文艺事业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取得了大繁荣、大发展。创作、评论和研究的新经验和新成果业绩斐然,需要认真总结。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时代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文艺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给予了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科学总结。这些讲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作为纲领性的历史文献,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对新时代新文艺的繁荣,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

 

  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首先强调文艺与新时代人民的关系。可以说,他的讲话是对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和如何为人民服务问题的历史性的新发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和优化文艺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关涉到文艺发展的根本道路。人民需要体现文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高价值,是文艺的灵魂和生命之所在。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自觉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惟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的最大幸福。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旦离开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一定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为了人民,必须热爱人民。热爱人民应当具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历史前进的创造者。文艺创新,归根结底来源于人民,只有脚踩坚实的大地。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文艺创新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人民、扎根生活,诚心诚意地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作家艺术家应当满怀激情地描写和歌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活动。要“带着心”“动真情”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要彻底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树立和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有利于培养现代化的人,确立人民的信仰,提升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情操,造就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污染和腐蚀人们的心灵。如果文艺创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可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归根到底,要处理歌颂真善美和揭露假恶丑的关系。只有弘扬真善美,提升正能量,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学艺术作为精神事业,应当承担起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培根铸魂是培真善美的根,铸真善美的魂。

  真善美不仅是艺术普遍永恒的母源性标准,而且全面深刻体现艺术的本质和功能,统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研究的全方面和全过程。从创作对象方面说,文艺尤其要选择和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人物和事件;从服务对象方面说,文艺承担着推动和促进建构真善美的社会和培育真善美的人的神圣职责;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艺术家,作为评论主体的批评家,作为研究主体的理论家来说,只有树立真善美的坚定信念,追求和赞扬真善美,誓做真善美的人,才能有助于文学艺术实现建构真善美的社会和培育真善美的人的历史使命。简言之,只有文艺工作者是真善美的人,才有利于表现真善美的人,才能有利于为社会培育和造就真善美的人。从真、善和美的关系而论,真是美善的基础。不真的善是伪善,不真的美是虚美。从真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而论,不真的意识形态是虚假的,甚至是有害的;从真与人生和社会的关系而论,不真的人生和社会是浮躁的,甚至是病态畸形的。因此,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求真、向善、尚美,是作家、艺术家、评论家和理论家的基本素质。真是对人生真谛和社会真理的叩问,善是对真提出的道德要求,美是真和善相得益彰迸发出来的灿烂光辉。

  现实生活中,既存在着真善美,同时也存在着假恶丑。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任何社会都有正面和负面,都有光明面和阴暗面。这是很正常的。作家艺术家可以歌颂真善美,可以暴露假恶丑,也可以表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矛盾和对立、冲突和搏斗。应当鼓励作家艺术家正面表现社会生活和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的真善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提倡作家艺术家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有利于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

  真是艺术的生命。真是善和美的基础。诚然,艺术需要虚构和想象,把生活真实转化为心理真实和情感真实。但这种高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应当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艺术应当表现真善美,揭露和批判假恶丑也是为了弘扬真善美;艺术应当表现光明面,揭露和批判阴暗面也是为了扩大光明面。笼统地不加分析地反对写阴暗面是不正确的。但对写阴暗面理应提出更高的要求,确立必要的原则和规范。诸如:不满足于罗列和展览假恶丑的表面现象,应当努力揭示滋生阴暗面的土壤和根源;坚定理想和信念,防止和克服阴暗心理;增强批判力度;给人以改变的希望,鼓起人们变革的勇气。只有反对造假的文艺,才能确立真意识,有利于建构真的人生和真的社会。

  真善美既是评价艺术的尺度和标准,也体现艺术的本质、功能、价值和作用。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文艺弘扬真善美,提升正能量,关键在于文艺队伍,在于作家、评论家、理论家树立和坚定真善美的信念。创作和培育真善美的人,有理由要求作家、艺术家、评论家和理论家诚实热情,德艺双馨,誓做真善美的人。

  加强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应当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文学是人学”。写人的问题是文学的灵魂和核心。文艺的基本问题是和人的关系问题。文艺工作者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作家争做新人,塑造新人,才能有助于培育新人。我们通常说,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其实,那些干活的人和给力的人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些人的主体是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新人形象和英雄人物。真正意义上的新人的根本标志是改变旧环境和创建新环境。这种新人形象是具有“实践理性”和“实践力量”的人,是通过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改天换地,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一代新人。塑造新人形象,对推动历史的发展、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人形象不仅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同时是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代表,是先进的思想文化和高尚的伦理情操的代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塑造新人形象对完善人格、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人的解放具有积极意义。

 

  担当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博,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步,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当代中国向现代化前进的时代变迁、历史变革、社会转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新时代给当代中国的作家、艺术家、评论家、理论家提供的历史机遇,赋予他们光荣的时代使命。中国当代的人文知识分子作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智者,不应当是现代化事业的局外人和旁观者,而应当是具有爱国志向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顺应、描写和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文艺是引领人民前进的灯火和鼓吹时代变迁的号角。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应当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评论家理论家应当立足体验、参与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的自觉的行为准则。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当代中国作家的时代角色和历史使命是既要当好人类的工程师,又要像巴尔扎克那样,当好人类历史的书记官,为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立传,为人民立言立德,为建设者、创业者、英雄人物和新人形象塑像,为普遍百姓的生活开新天。当代中国作家应当效法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榜样,全景式和全过程地表现当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这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反映主旋律的、主流的、主导的、主潮的大叙事的作家作品并不多。只有大力塑造创业者和新人形象,才能唱响主旋律,才能展现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从正面、集中地、充分地体现推动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创造精神,才能使当代中国文坛的面貌和格局发生结构性和根本性的变化。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经过精神积淀,历史地形成的人文精神、社会风尚、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作为非常宝贵独特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基因,理应通过文艺传承和弘扬。“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这些特征讲究志情统一、形神统一、中和统一、意境统一,知、情、意、行统一的文化和美学观念,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心灵的优美的、和谐的、静好的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中华美学精神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内涵,中国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承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中华美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圭臬并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铸造人的灵魂的伟大工程,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的根本责任。文艺工作者应当敢于擎起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用最优秀的作品、最高超的技艺、最鲜活的形象去赞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弘扬我们赖以自立自强的伟大的中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用文艺精品去感染人、感动人、感化人,宣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作家艺术家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文艺工作者。

  我们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改革开放和勇于创新的中国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其实,现代以来,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一直在进行着,并取得了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丰硕成果。鲁迅等进步作家当年曾大量翻译介绍国外进步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借鉴苏联文艺,如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这种学习借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文艺对世界文艺的学习借鉴更加广泛,并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必须抵制崇洋媚外。我们应当是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狭隘的封闭的民族主义会堵塞通向真理的道路。新时期和新世纪后,当代中国文论界有选择地承接和吸纳了西方现当代文论的有益滋养,使传统的中国文论产生了结构性的优化,得到了重塑和新变。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毋庸讳言,西方现当代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后现代主义为主调的各式各样的非理性主义的文艺思潮和文艺观念,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当代中国来说,表现出明显的时空错位,并非完全适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文情。这些文论思想过于精英化和书斋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多半停留于语言层面。这些社会文化思潮“化中国”的谋略和企图大大超越了“中国化”的改制和重塑。这些以反中心、反稳定、反权威、反统一、反深度、反价值、反理性为特征的所谓“片面深刻的真理”,对培育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但崇洋媚外,惟西方马首是瞻,丧失文论的独立性和话语权,将会危及中国文化的魂魄。有志气、有骨气的中国当代文艺家和理论家,应当更加尊重和珍惜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本着“以我为主”的原则,吸纳中西文论的精华,交汇融通,优化组合,择善而从,推动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的新发展。

 

  发挥文艺批评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这样会导致文艺批评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失去了文艺批评的功能。文艺批评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浇花除草,更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应当杜绝“红包批评”和“人情批评”。“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的批评理论和恩格斯主张“用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评价作品的批评标准以及和毛泽东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批评标准,考察历史上的文艺要看对人民的态度如何和对历史有无进步意义的论述,一脉相通,更全面、更完整、更简约、更鲜明,是对恩格斯和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标准的历史性超越和综合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艺批评的“四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新发展,这“四大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理论的基本原则,对从事文艺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批评标准和文艺观念具有深层联系。批评标准体现和折射相对应的文艺观念。文艺批评作为运动着的美学和文艺观念实际上反映着文艺的本质。对文艺怎么看,决定对文艺怎么评。“四大观点”实际反映着文艺的本质,即文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本质、人学本质和审美本质的有机统一。文艺的性质决定文艺的批评功能。

  从历史观点看文艺。运用历史的观点来评价文艺,关注文艺的历史内容,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历史条件下、历史背景下、历史过程中、历史结构里加以审视和评论。我们提倡的社会历史学的观点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历史是文艺的根基和源泉。文艺是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产物。社会历史结构决定、影响和制约着作家作品的文化思想结构。文艺的性质、功能、价值、思想内容都植根于所属时代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文学结构受历史结构的决定和制约。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作家作品,必然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历史风貌,是被主体化了的、被情感化了的、被虚构化了的、被形象化了的社会史、风俗史、思想文化史。文学艺术是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从这个镜面上所反映出来的应当首先是那些主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文艺表现社会历史变革。首先应当促进社会历史环境的变革。“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要求他自己的、自觉强调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页)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应当反映和推动社会历史的转折。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大环境的变革,需要经过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即将一个旧时代转换为一个新时代。这种改变大环境的伟大变革实际上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的。

  从人民的观点看文艺。“文学是人学”。人是社会历史的人。社会历史是人的社会历史。因此,不能把人学观点同社会历史观点割裂开来。应当这样表述:当我们运用社会历史观点的时候,实际上也是运用社会历史的人的观点;反之亦然。人民的观点应当有助于关注人的生态,提高人的素质、体现人文关爱,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民是文艺的主体。人民是文艺表现和服务的主体。文艺属于人民,文艺为了人民。这是文艺的根本宗旨。文艺应当表现人文精神。文学作为人学,表现人的生活和命运一直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人的生存和发展培育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驱动力。为了人的美好的生存和理想的发展,文学应当表现一种奋发有为的、健康的、富有蓬勃生命力的人文精神。人民的观点应当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情操,有助于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从艺术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看文艺。这两种观点是比较接近和相互联系的,体现对文艺本身的要求。文艺要表现高格调的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这两种观点相济互补的功能是追求高质量的艺术水平和审美品位。不应当孤立地强调表现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艺术水平和审美品位,必须和表现上述所说的历史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爱结合起来。换言之,追求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是为了更加出色地弘扬历史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爱。在对待艺术属性和审美属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惟艺术、纯审美、纯形式的倾向,这种倾向由于对艺术的内部元素的偏爱,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脱离生活和大众的艺术至上主义、形式主义和纯审美主义的倾向,显得过于精英化;另一种倾向是忽视或降低对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品位的追求,粗制滥造、冗长乏味、以量代质,又可能流于低俗化或鄙俗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好审美和功利的关系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问题。在审美和功利的关系问题上,只看到对立,忽视统一,或只看到统一,忽视对立,都是片面的,都是违反辩证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美和功利的矛盾、冲突变得更加凸显。被强化和泛化了的市场经济加速了文艺商品化进程,使一些主张和推崇纯审美、纯形式、纯艺术的文化精英和书斋学者感到迷茫和困惑。应当解决好“美的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关系。应当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和处理好文艺创作的作品和文艺生产的产品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相互关系。应当以发展、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和政策来对待审美和功利的关系问题。应当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人生观、价值观、文艺观和功利观、金钱观和利益观之间的关系问题。应当引导作家艺术家创作出与我们伟大的变革时代相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里程碑式的史诗般的精品力作,努力提高艺术质量,攀登艺术高峰。文艺批评应当通过提升文艺的审美品位和思想文化水平,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从毛泽东文艺思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中国化的历史性新发展,是新时代的中国文艺经验和文艺规律的科学总结,指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前进方向,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作者:陆贵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文艺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宏观辨析(陆贵山)

  当代文艺本体论思潮解析(陆贵山)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