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70年砥砺前行,我国文艺创作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深刻记录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探究文艺作品的审美特质离不开文艺理论的指导,回顾70年来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探讨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点与原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文艺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回顾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迅总结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解放区文艺思想指导下,形成了新的文艺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成为国内高校广泛流行的文艺理论教科书。后来,钱中文、童庆炳等人倡导“审美意识形态论”,他们编写的文学理论教材更多地融合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新成果,中国文艺学体系向着文学艺术自身审美规律回归。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学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文艺学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文艺学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丁国旗提到,7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间经历了不少困难。我国文艺理论正是在种种困境中不断探索、积极进取,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回望我国70年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的自主意识、自觉精神,始终是支撑我国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经过几代学者的持续努力,我国文艺学走出了一条以本土审美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性发展道路。
代迅认为,当前中国文艺学发展形成了西方文论传统、中国古代文论传统和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我国现当代文论新传统三分天下的格局。在这个理论格局中,我国现当代文论新传统事实上居于主流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学强调以我为主,凸显中国文艺理论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中国古代文论遗产,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的转向。未来,不仅要研究西方文论对中国的影响,更要研究中国文论对西方的影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杰表示,中国文艺学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文艺学的中国特色研究、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话语体系建设初见端倪。
丁国旗表示,70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和文艺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研究热潮,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强调文艺理论的现实维度
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谈及中国文艺学的未来发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表示,首先,应更加强调文艺学的现实性维度,强化与中国文艺现实的内在关联。同时,坚持与时代同步,真正做到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文艺实践,以人民性导向引领中国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其次,应强调文艺学社会功能的发挥,强化文艺学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再次,在文明互鉴视野中增强理论自觉。在立足中国文艺实践基础上,加强与国际主流文艺学沟通对话,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使中国文艺理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流文艺理论形态。
在丁国旗看来,中国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基于对文艺文化现实问题的总结和概括,而不能只是理论话语的自身建构。我们曾经大量引介西方文艺理论话语,但其无法对我国文艺创作实践进行有力指导,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此外,研究经典文本不可断章取义,要寻求经典作品给予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与办法。
王杰认为,应以中国特色文艺学话语体系建设为基本目标,不断提升和改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在基本理论问题和跨学科研究上下功夫,把研究重心切实落在理论创新上。他谈到,我们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时代,人工智能、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学艺术的形态和性质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这些新现象的研究,必然会开拓文艺学的学科疆域,产生新的问题意识和新的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中国审美经验的人类学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重新研究、以文学艺术为基础的审美活动在价值重建方面的研究,都会得到重视和发展。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