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元年。人工智能不仅介入了游戏开发测试,还打败了多位围棋顶尖高手,合成了张国荣的声音,写出小说和诗歌,甚至在2017年还以第一名的速度写出了九寨沟地震的新闻报道。在文化作品创作和新闻报道领域,人工智能正在大显身手。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大力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正成为制造业之后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成为业界瞩目的投资对象。
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困惑。作为国家大力推动的技术,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十分迅速,也将给各行各业带来冲击。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文化产业的格局?文化产业投资者和从业者需要关注哪些问题?文化产业导入人工智能技术,政府需要怎样未雨绸缪?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科学的答案。
人工智能进入文化产业,将刺激消费者欲望,吸引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
人工智能作为新生事物,会大大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消费者试图尝试一种新的消费形式和消费体验,消费需求将会增加,这有利于文化企业增加销售收入。智能手机凭借其大量的非通信应用功能,一面世就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围绕智能手机的搭载平台,大量的非通信功能不断得到开发,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目前,人工智能才刚刚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这种新鲜感还在增长,并且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速度也非常快,因而人工智能可以保持较长时期的吸引力。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讲解、服务方式甚至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公共文化场所带来更多活力,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欲望。由于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之间具有非常高的产业关联度,文化产业很可能成为服务产业中使用人工智能最多的产业,这无疑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产出和文化产品消费所占比例还较低,未来文化产业有望借助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实现腾飞。
人工智能进入产业企业,将引起企业单位产品和服务成本下降,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人工智能在企业内如果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将引起企业单位产品和服务成本的下降。和人工不同,人工智能无需轮班、周末休假、休年假、休病假(除了检查、维修)、休其他假,理论上机器人可以一天24小时不休息,一年365天不休息,不需要支付工资、社保成本以及个人所得税。尽管添置人工智能设备需要一笔固定资产开支并导致折旧增加,但购买开支的财务费用可以税前抵扣,可以进行增值税抵扣,计提折旧也可以冲减税前所得,而人工开支包括工资、奖金和社保支出是不能抵扣增值税的。这是人工所不具备的优势。人工智能在文化场馆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操作,也将节省大部分人力成本。2016年,由敦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研发的人工智能讲解员“敦煌小冰”在金秋小长假正式上线,并迅速成为敦煌的“网红”。“敦煌小冰”还入驻敦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每天回答上千次游客提问,成为一个疏解旅游接待压力的新途径。因此,对企业而言,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成本会下降,短期内企业的财务状况会有所改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价格有下降的可能。文化产业是人工和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如果有较多的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企业的成本和绩效、产业的供给状况必定会发生较大变化。
人工智能进入文化产业,产品供给速度将大幅度提高,产业资本风险剧增。
把人工智能导入文化产业,固然有助于吸引消费者并降低成本,但效率的提高也将引发产能过剩这一潜在风险。人工智能广泛代替人工后,将引起文化产业的产出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往我国一个行业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约需要十年到数十年的时间,那些被人工智能快速、深度“入侵”的行业,产能过剩将成为迫在眉睫之事。在社会资本的顶托之下,行业速生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行业从产生到过剩可能只要几年的时间。当社会资本认为某个新事物可能成为“蓝海”的时候,这一新事物转瞬之间就可能成为一现的昙花,投资风险陡然增加。为了追求投资的成功,资本对于企业发展速度的要求将越来越苛刻,而创业者在资本的压力之下更可能丧失自主性,也更可能选择迎合社会的需求,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对企业长生的追求,都会让位于资本的快速回报需求。这对很多文化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文化产业属于“轻资产”产业,创意是最重要的企业要素,而大多数创意者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自主性、不受约束的个性,但企业的快速发展又离不开资本的导入,这很容易引起资本和创意团队之间的矛盾,影响新生企业的成长发育。
人工智能进入文化产业,某些特定岗位将大量被人工智能代替,引起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
人工智能正在逐渐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尤其是那些程式化、高强度、重复性的岗位。传媒行业的校对与录入两个岗位已经连续出现大幅同比负增长。有行业预测公司认为,2019年之前,人工智能造成的失业将多于其创造的工作机会。博物馆和文化景点的解说和互动、传媒行业的新闻稿编写和播出、出版业的文学作品写作、影视行业的剧本写作、游戏行业的程序编写等,都会迎来人工智能的替代性竞争。这些行业的用工总需求会大幅度下降。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该行业本身而言将吸纳巨大的劳动力数量,但对文化产业而言,特定岗位的劳动力需求下降是必然趋势,虽然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可能引起产业劳动力总需求的增加。随着人工智能的日渐成熟化,其产品的应用更加方便、更加广泛、更加低成本,文化产业某些特定岗位的就业吸纳能力可能加速下降。人工智能进入文化产业,虽然不会夺走从业者的创意性岗位,但辅助性岗位需求将会减少。直接从事创意活动的岗位,诸如美术设计、编导、内容创作等,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应该可以立足,但与之相关联的很多辅助性岗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度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甚至改变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总会对现有产业既带来促进作用,又带来或多或少的冲击,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也不例外。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舞台,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文化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率先突破,占据未来的市场地位。目前,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还是“小试牛刀”,很多应用还很初级稚嫩,未来很可能有较为广阔的应用领域,文化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应用动态,作出正确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人工智能在我国属于“高热”领域,而我国过往的产业发展中有无数的“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教训,文化产业的投资人特别需要警惕出现迅速的产能过剩,尽可能避开炙手可热的产品供给,运用新技术去挖掘新的领域和新机会。政府方面,需要加强产业预测,及时搜集和发布产能信息,尽量减少信息不全面给企业带来的困惑,帮助投资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在教育这个政府主导的领域,要与教育机构及时沟通,根据市场变化修订相关供给目录,调整供给结构,避免出现大面积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性过剩和短缺。作为未来的文化从业者,需要关注哪些岗位仍然是具有前景的,哪些岗位可能被人工智能陆续取代,必要时需要及时补充知识,加强技能培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