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如何建构中国网络文艺理论话语

2017-12-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金永兵、李娟 收藏

  网络世界构成了“新人类”的“第二生活”,对于当代的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来说,重视并正视网络文艺,开发其中蕴藏的能量,并疏导其中隐藏的危机,是当前急需面对的一个难题,当然,这也是直面文艺的中国问题,建构中国网络文艺理论话语的重要契机。

  中国拥有着世界领先的网民数量,随着中国近年来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者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对中国网络文艺的繁荣带来巨大助力。也许在当代的主流文学样式甚至在其他文艺形式和文化产业上我们可能还存在一些劣势,但是在网络文艺、网络文化发展方面,我们的确有明显的优势。网络文艺想要获得良性有序的发展,无法离开网络文艺理论与网络文艺批评的发展,其关键还在于中国能不能在这个引领世界的特定文化现象方面有非常专业性的研究,建立起关于网络文艺、网络文化的中国的理论话语体系。

  我们要善于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范畴、新的表述,从而形成中国的理论,实现弯道超车,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就目前网络文艺甚至整个网络文化的发展状况而言,这样一套新的网络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既可以让文艺理论与当代文化现实实践有更深度的融合,更接地气,又可以用新的理论来阐释并科学指导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网络文艺实践和文化生产。

  研究网络技术时代的文艺基本问题

  我们需要以具体的基本的网络文艺问题为导向,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在这个基础上深耕细作,总结提炼,真正达到理论方法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用丰富的中国网络文艺实践来深化中国文艺理论,避免大而化之的研究,避免只研究来自他国的那种输入性的文艺、文化问题。网络文艺研究需要加强基础性研究,通过对网络文艺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深化文艺理论的原创性。

  在当今技术大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文艺中势必会产生出很多新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含的理论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原有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进行深化与创新。

  例如,网络游戏能不能算作是“第九艺术”?又该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定义艺术呢?艺术能否扩容,其概念的边界在哪里?现在风头正劲的网文、网剧的生产机制、传播机制、审美欣赏机制有何特点?这些网络艺术如何经典化?这里,传统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所赖以言说的作者、欣赏者、文本、世界、媒介等基本理论范畴及其内在的结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还有阐释效力?新的网络艺术出现了哪些新的理论要素,如何实现“术语的革命”,完成新的话语言说?这是网络技术带给文艺理论的基本难题,需要深入的理论总结、理论概括,不断提出新的概念、范畴,形成新的话语表述。

  研究网络文艺的技术哲学问题

  表面上看,人文学者似乎可以不太关心网络技术层面的东西,现有的网络文艺理论也大多执着于文艺层面的探讨,忽视甚至不屑于抑或是无能力进行技术面上的创造性思考与开掘。但是,网络文艺有其特殊性:网络本身就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网络技术的开发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和生活的哲学思考。比如西方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和Google,它们之间技术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设计者对于人类认知的理解的差异,维基百科应用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层次化的垂直分类体系,根据信息的意义对其进行分类;Google应用的是价值评价体系,搜索者自己的搜索行为成为信息意义的新的生产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分类秩序和信息意义的稳定性。可以说,网络本身就同时既是一种技术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当网络和文艺结合在一起时,问题也就不仅仅在于网络之上的文艺,同时也在于文艺视角之下的网络技术该何去何从。

  在当今的网络文艺现象中,“远程具现”形式就是一种在原有再现式艺术形式基础之上新生的表现样式。如何解决“远程具现”形式的身体共鸣问题,开发什么样的技术能让人获得身体共鸣呢?这就牵涉到主体哲学、身体美学、身体哲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深刻的人文思考。这也正是网络技术发展需要依赖文艺理论、艺术哲学之思的地方。而且,这种思考其实是带有民族性的,一种能解决西方网络审美的理论,也可能并不那么适合于我国国情;一种能符合中国人审美精神的网络文艺发展所需要的网络技术,势必是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指导之下开发而成的。

  研究网络文艺时代的社会问题

  不存在一种绝对中立的文艺,同样也绝不可能有一种绝对中立的网络文艺技术,技术中总是有着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思潮作为导向。例如超链接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后现代文化无差别无中心的思想特征的技术折射。“链接的数量被摆到了比质量更重要的位置”。

  在当今中国的网络文艺中,这种无差别性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例如点击量就成为了一种衡量艺术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准,而点击量是绝对扬弃了观看者特质的无差别的数字形式。一种文艺的艺术成就被数字形式衡量,如果一切的标准被视作了无差别的数字,那么就艺术生产而言,数量就会绝对地代替质量,对点击量的关注就会绝对地压倒对艺术质量的关注。对于艺术生产者来说,制造“意外”,制造“奇观”,制造“话题”,就很可能成了唯一的目的,正如同当我们被网络信息淹没的时候,唯一能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就是某些地方发生了什么“意外”。如果网络文艺能习惯地被人们这样衡量、判断、取舍,那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就很容易被以这种思维模式思考。文艺对人们的感知模式和心理结构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会对人们进行无意识的引导与规训。这里牵涉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艺问题,同时更是一种重大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伦理问题、价值观问题。

  研究网络文艺的文化生产力转化问题

  网络文艺不同于传统文艺的文以载道的教化和审美娱乐功能之处,还在于它背后必须以强大的文化产业、网络技术为载体,成长于发达的科技土壤之中,那种讲求“灵韵”式的个人独创在网络文艺中是非主流的,也并不常见。因此,网络文艺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就绝不仅仅是文艺自身的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上的大问题。

  网络文艺理论要利用好自身在网络文艺实践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双重优势,充分把握一个时代的思想倾向、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引领网络文艺的发展方向,从而将高深的学问之思进行有效的转化,为社会文化生产提供发展方向和智力支持,实现与作为网络文艺基础的文化产业的双向互动,转化为真正的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就是说,网络文艺理论应力求把握时代文化、思潮发展的最前沿,以睿智的思想引领新型产业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金永兵、李娟)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考

      董学文:充分认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