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时而发,发皆中节
人民日报文艺部结合当代文艺建设实际,多角度多侧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最新成果的指导意义;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开展主题性策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当下文艺现状,及时解读文化热点,回应社会关切,评介热门文艺作品,引导文艺创作,充分发挥党报文艺评论和副刊的导向作用。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的社会关注度更高,影响更为深入持久,特别是在大众媒介深度普及的当代,高速发展的大众文艺更是无孔不入,文艺的受众常常浸入式地处于大众文艺的影响之中,“日用而不觉”,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文艺舆论的重要性不是减弱了,而恰恰因此而显得更为紧迫、更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工作。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两个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党和国家关于文艺发展的重要文献,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文艺舆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民日报的文艺版面,作为文艺舆论引导的重地,需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紧跟时代要求,把党中央机关报的定位和文艺规律、新闻规律统一起来,创新形式,阐释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文艺高峰建设鼓与呼,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应有的助推作用。
紧抓重点:结合当代文艺建设实际,多角度多侧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最新成果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讲话,基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发展大势判断而提出的文艺发展纲领,其中总结了文化艺术发展的诸多规律,指出了文艺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当今文化艺术发展路径做出了匡正和厘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宣传好讲话精神,是人民日报文艺版面两年多来的首要工作。
为此,文艺版面突出整体意识,强调统筹策划、通盘设计,聚合各版力量,根据宣传进度和特点,分阶段、有层次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讲话精神。大致可分为广泛报道宣传、结合文艺实践深入阐释、讲话精神内化和常态化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迅速跟进,广泛宣传。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结束后,文艺部在第一时间,结合各个版面以及网络传播的特性,推出相关策划和专题文章,为引导深入学习讲话精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社会反响热烈。其中“揭秘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艺术家名单”一则仅通过“学习小组”公共号转发,点击率就超过10万人次。
文艺评论提前约稿,以最快速度开设专栏,刊发了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副主席徐沛东、陕西省文联主席陈彦、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等与会者、发言人的文章,在文艺界引起广泛关注。文苑副刊约请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撰写《人民需要文艺 文艺服务人民》学习文章,并推出“以艺为重,以德为先”系列文章,邀请歌唱家李谷一、剧作家王晓鹰、影视演员林永健,结合各自的艺术道路与业界观察,畅谈学习讲话的心得体会。美术副刊推出“文艺:反映好人民心声”专题,约请6位与会的美术家、书法家撰文,阐述学习心得。
第二阶段:创新策划,强化深度。在前一阶段迅速跟进、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文艺版面通盘设计,打破版面栏目常规,创新栏目设置,形成“理论文章+副刊作品”的复合形式,文艺理论文章讲深度,副刊作品讲浓度,进一步加深解读,增强影响力。
2015年3月起,发挥人民日报文艺理论评论优势,在学习讲话专栏的基础上,新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专栏,结合文艺界的客观实际,分别论述讲话“两个重要”的现实针对性,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如何处理市场与艺术的复杂关系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深层含义。
2015年4月起,推出横跨文学、文苑、美术等多个副刊版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创作实践专栏,邀请作家、艺术家等撰写副刊作品,切实讲述如何坚持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的创造中汲取新鲜营养,努力提升思想艺术品格,提炼文艺创作选题,获得了广大读者积极的阅读反馈。大地和作品副刊约发《沸腾之岛》《寻找红衣姐》《我所热爱的》等作家作品,美术副刊推出《嫁给西藏》《追求卓越无捷径》《以反哺之心观照生命》等文章,文苑副刊陆续推出常年扎根一线的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所思所感,这些作品内容多样,既有创作所得、艺术思考,也有采自生活的文学作品,但都带着泥土的芳香,生动鲜活,耐人寻味。
第三阶段:内化精神,形成常态。《中华美学关键词》《诗词里的文脉》《遇见》《文化新亮点》《文化自信大家谈》等专题、专栏的开设,意味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已经内化、常态化。
学习贯彻的目的是实现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化,基于这样的自觉,文艺版面的讲话精神宣传已经不限于概念本身的辨析,而是逐渐融入文艺生活实践之中。文艺评论版开设《中华美学关键词》专栏,选定一组中国美学关键词(《再议“文质彬彬”》《意境论的重生》《激活“形神”》)等,约请一批研究专家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阐释这些关键词的内涵外延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结合今天的文艺创作、文化创造和日常生活,重新挖掘、激活、接续了传统审美话语在现代的活力,引起很好的反响。
大地副刊刊发“诗词里的文脉”言论专题,聚焦优秀传统诗词中绵延传承的文脉与情怀。同时,根据讲话精神,秉持“把人民的冷暖与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的理念,大地副刊特别推出记述普通人生活与感受的栏目《遇见》。《第十三块瓷砖》《“最美”小城》《铺子里的手艺》等一系列已刊发的作品,瞩目平凡人生,获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与中国作协合办“中国故事”征文,总来稿量逾万件,入选作品,既有文学名家手笔,也有基层作者作品,题材涵盖城镇、乡村、农业、工业、商业、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展现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的丰富故事。
讲话发表近3年来,讲话精神已经从话题深化为主题,从宣传学习进到深入贯彻阶段,内化为版面和文章的气质和导向。围绕这个重点做工作,整个文艺版面就有了准绳,有了主心骨。
升华节点: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开展主题性策划,发挥文艺版面的独特优势,正面引导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事喜事看文艺。”重大时间节点凝聚了社会广泛关注,是社会心理的“柔软期”,社会舆论的酝酿发酵期,因此也是舆论引导的关键期。文艺版面以理论评论的掷地有声与副刊版面的润物无声相配合,能够在重大时间节点发出黄钟大吕之声,以崇高之美激发与时间节点分量相匹配的意义。人民日报文艺版面自觉把握这一重要发力点,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做出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探索。
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为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的主题报道中,文艺部充分发挥文艺宣传在纪念报道中的独特优势,强调统筹设计,打破惯例,整合部门力量,在不同版面创新联袂推出《铭记》专栏,并整体联动,首次推出连续8天整版“抗战中的文艺”报道,效果突出。
方式一:统一设计,深度开掘。2015年5月起,在大地、作品、文苑、读书、美术与文艺评论等文艺版面,以统一的主题、统一的标识、统一的视觉元素,集中推出《铭记》专栏,以评论、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及理论文章等多种文艺体裁与形式展现抗战记忆、抒发民族情感、铭记不屈历史。
大地副刊推出《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他们,陷在残酷的密林》《历史深处的“上海方舟”》等动人作品。读书版以各种形式重点关注以抗战题材为重点的出版物,推出“二战经典与我们”系列,约请名家大家与读者一起分享自己记忆中的二战经典名著,毛时安、肖复兴、石英等人的文章可读性强,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富有教育意义。美术版持续推出抗战版画、抗战漫画、国宝大迁徙、中俄抗战美术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抗战题材经典之作鉴赏等精心制作的专题文章。文艺评论版在刊发抗战主题作品评论的同时,及时推出《历史观与文艺观丛谈》专栏,回应社会对抗战等历史题材作品中历史观问题的关切,积极开展舆论引导,提出了深入独到的思考,在文艺界以及各界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
方式二:整体联动,排山倒海。在“9·3”抗战胜利纪念日临近、人民日报纪念抗战报道渐入高潮时,推出8块“抗战中的文艺”专版,从8月24日起至8月31日,每天整版连续推出。
《唱出我们的众志成城》《战争不让作家走开》《烽火照亮舞台春秋》《山河奔涌怒吼的诗行》《光影激荡不屈的灵魂》《摄下生死场的悲怆瞬间》《绘出烽火中的丹青画卷》《每一个字都是滚烫的呐喊》8个整版,统一策划、统一设计,细节上做到了精心、精当,为内容传播加分,从标题到题图、引言、内容,反复打磨,通过对抗战期间音乐、小说、戏剧、诗歌、电影、摄影、美术、文学事件等不同文艺形式的回溯,撷取各个领域最闪亮的文艺事件与人物,重温抗战历程,铭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展现文艺在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八类内容,沧海拾珠,披沙拣金,那些尘封记忆、幕后揭秘、作者再访、作品重温,都让人们又一次感受到那个时代震撼人心的怒吼,触摸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魂。
这一系列专版,为纪念活动报道拓展了“疆域”,增添了视角,策划、内容、形式与史诗般的呈现和文艺特有的感染力融为一体,品质的讲究与版式的精良,为这份永远的铭记赋予了珍存价值,也体现出强烈的整体感。
除了“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人民日报文艺版面还从文艺角度挖掘传统节日以及“世界读书日”等重要节日的文化内涵,同时紧密配合国家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比如2014年配合“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立足版面特性开辟相关专版专栏,推出“海上丝路”“中国文化·丝路流响”系列文章。配合“一带一路”、G20杭州峰会等重大活动刊发《G20设计:最杭州最中国》等多个专版专栏,从大众文化视野出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读者呈现出品格高雅、视觉精美的艺术盛宴。
实践证明,立足党中央机关报的定位,调用各方面的报道资源,立足从文艺角度深挖重要时间节点所蕴含的重大意义,既能配合政治经济大局,又能开掘文艺报道优势,是发挥文艺版面新闻宣传功能的重要手段,也体现出党中央机关报作为治国理政重要资源的突出地位。
引领热点:紧密联系当下文艺现状,及时解读文化热点,回应社会关切,评介热门文艺作品,引导文艺创作,充分发挥党报文艺评论和副刊的导向作用
人民日报是新闻纸,文艺评论和文艺副刊也不例外。即便是理论文章也不能完全脱开一段时间以来的社会关切,但最及时、最直接回应文艺热点的是评论文章。每当评论当下备受关注如抗战神剧、收视率造假、天价片酬、明星奢华婚礼等文化现象或备受关注的热点文艺作品时,文艺评论文章就常常在互联网上引起热烈讨论。可以说,评论是文艺舆论引导的一柄利器。人民日报文艺版面针对评论对象的量级不同,形成了关注热点现象、热门事件、热点作品等的评论栏目矩阵,多层次、多途径触及社会文艺热点。
举文艺版面之力,打造“任艺萍”重头评论文章,深入分析评论热点文艺现象,澄清舆论争议,填补舆论盲点,引导舆论走向。2015年,“任艺萍”文章正式亮相。并在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全文正式发布时推出《做有担当的文艺家》《作家志当存经典》《摒弃浮躁 走出彷徨》《要在修辞立诚》等系列言论,为“任艺萍”奠定了鲜明的文体特征:一是坚持理性思考与文艺表达相结合,在保证文章理论性的同时,努力打造具有“文艺风格”的评论语言,做到清新、清晰与可读性、传播力的统一。二是坚持阐发精神与现实关切相结合,在保证科学阐释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努力结合热点问题发声,做到阐述正确而不空泛、观点准确而不失鲜活,体现了人民日报文艺评论既准确解读中央精神又积极介入文艺现实的定位与追求。
2016年,一共发表“任艺萍”文章13篇,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赢得了较好口碑。如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而写的《记取赤子心曲》,对鲁迅先生作为伟大作家、学者、翻译家以及革命者的成就与精神做了精到而深刻的阐述。第21届“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发表的《回归深阅读》,针对如何兴起全民阅读热潮、建设书香中国问题发出了新的声音。此外,针对明星奢华婚礼、网红低俗化等问题发表的《明星婚礼,别办成消费“封神榜”》《网红低俗化当止》《破解天价片酬的困境》《多点定力,少些泡沫》等文章在网络上也引起强烈反响。总的来说,“任艺萍”文章关注社会文化和文艺的重大动向和趋势,及时发声,引导舆论,做到阐述正确而不空泛、观点准确而不失鲜活。
《文艺观察》《文化世象》《半日闲谈》《艺坛走笔》等栏目更加紧密关注最当下的文化艺术话题,把握文艺脉搏,更加灵活机动,更有针对性,因此也更有读者缘。前不久刊发的《把产业成功转化为文化成功》,针对《王者荣耀》引发的争议,以小见大,提出了网游等新形式文艺的文化传播问题。《好比更好差哪儿》针对最近的热播剧《大将军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评价争议,指出当前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在大历史观上的盲区。借点评热点现象揭示文艺创作规律,引导文艺创作,效果最为直接。
《文艺观察》栏目从对文艺创作生产现实和文化现场的关注和观察中发掘选题,以系列形式推出,利用集群效应,约请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文化管理者、一线从业者等从不同角度、不同面向来谈,在观点的碰撞和思想的激发中,给读者更全面、理性的认识辨析。如2015年推出的“聚焦小品艺术”(《春晚小品路在何方》《喜剧小品创作究竟难在哪》)专题。当整个中国社会舆论对春晚尤其是小品关注度迅速攀升时,邀请文化学者张颐武和著名小品编剧崔凯就“春晚小品为什么水平下降”“春晚小品的创作难点”等读者高度关切的话题进行了权威、透彻的解析,让读者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该栏目还敏感发现民间诗歌热的文化动向,果断推出“‘诗歌热’怎么看”和“我如何读诗”两组系列文章,前者既客观看待公众的“跟风”,又冷静分析“热”的文化背景,并借此对诗歌在当下生活中的意义和人们对诗意生活未曾中止的追求做了深入探讨;后者以其深厚的专业性和可行的指导意义,在诗坛引起积极热烈的反响,“给广大诗词爱好者以有益的启迪”。
仅2016年就策划了15余个系列话题,涉及当下文艺各个领域的热点现象和突出问题,并且力求澄清问题本质,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思路。其中,《电影不是资本的游乐场》《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哪里》《负面偶像需要行业约束》《“文化走出去”不只是“巡演”》《VR能否让中国电影弯道超车》等文章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传播。此外,《大地漫笔》栏目由编辑撰写数百字的漫笔言论,与读者交流对文学、文化的所思所感,言简意赅有韵味。美术版的《艺坛论道》专栏,关注文艺领域重大命题,回应文化热点,辨析当下文化生态,引领文艺创作生产,以独到的分析、鲜明的态度凸显舆论引导能力。
及时评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或热点文艺作品,履行文艺评论“剜烂苹果”和推介优秀作品、引导创作导向、服务读者的职能。相比于理论问题和现象问题,关注度最高的要算热门作品的评价,一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一部引起争议的电影大片,都有可能吸引无数读者的兴趣,人们希望听到公道专业的“定调”。
文艺评论和副刊关注当前文艺创作话题性的作品,力求客观评析其艺术创作的探索和经验。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仅文艺评论版就对电影、电视剧、小说、歌剧、传记、诗歌、话剧、音乐剧、戏剧、纪录片等文艺门类的数百部文艺作品进行了及时的评介。文艺评论版《看台人语》栏目,精选社会关注度高的作品,以三言两语、一针见血、灵活及时的方式触及最当下的文艺现场,更接地气,受到读者和网友的关注。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文章,追求密切联系现实,及时介入热点作品和热点现象,以话题的针对性来提升文艺评论的有效性,用批评性介入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加强与读者的互动联系,努力实现版面工作的“三贴近”。
2017年,人民日报文艺版面将围绕党的十九大等重大主题,积极宣传党的文艺政策,巩固版面传统优势,提升文艺评论水平,丰富报道内容形式,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增强人民日报文艺舆论引导的影响力,为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做出新的贡献。
(文/赵光霞、宋心蕊)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