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孟登迎: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美育观对青少年美育的启示

2017-05-23 阅读: 来源: 作者: 收藏

  编者按: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自2015年9月公布以来,引起社会广发关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等也纷纷根据《意见》精神,下发具体实施意见,将美育教育落到实处。例如音乐、美术考核今年计入江苏中考总分,河南等省也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成为艺术界、教育界与学生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为便于深入理解国家美育政策,“中国文艺评论”网站和微信号向专家学者约稿,编辑选载,以飨读者。

  住在城市且有小孩的人家,大概家家户户都有把孩子送到课外训练班接受美育的冲动。何况美育在中国当下已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想来大多数人尤其是家长还是可以说上几句的。

  作为一名教了十年美学课的教师,同时也是无奈地送孩子上过课外训练班的家长,在重读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等人有关美育的论述以后,我感觉,我们今天对于美育的理解,与百年前的先贤好像还差着不小的距离。因此,大家如果有兴趣,就耐着性子看看我下面所写的读书心得吧。兴许对教育孩子会有些启发吧。

  美育活动在我国虽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孔子就是推行古代美育的世界级典范),但若说到现代美育,在我国还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903年,变法挫败后被迫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开始对北美社会和华侨群体进行将近一年的考察,次年他发表著名的《新大陆游记》。他在此作中指出,中国的各种政治运动之所以很难取得真正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精神缺陷。他把这些缺点概括为四点:

  一是“只有民族资格而无市民资格”;

  二是“只有根深蒂固的村落思想而无国家观念”;

  三是“习于受专制统治而无自由精神”;

  四是“缺乏高尚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与欧美人相较,第四点即“缺乏高尚目的实吾中国人根本之缺点也”。

  而所谓的“高尚目的”,就是要有一种超越个人生存时空的追求,即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尤其要有一种对于“美”的纯粹追求:“凡人处于空间,必于一身衣食住之外,而有更大之目的;其在时间,必于现在安富尊荣之外,而有更大之目的。”

  在梁启超看来,正是由于我国民缺乏这些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尤其是缺乏对“美”的自觉探讨,“故其所营营者只在一身,其所孳孳者只在现在”,整个民族的精神必然陷入“凝滞堕落”。从中不难看出,美育观念刚被引进中国时就与改造国民性的宏大目标相关联。

  1906 年,王国维发表了《去毒篇》一文,直接将倡导美育与根治鸦片流毒联系了起来。在他看来,国人对于鸦片的癖嗜缘于国民“无希望无慰借”,因此要“根本治疗”此病,除了“修明政治”之外,“非以感情治之不可”,因此必须以“高尚之嗜好”取代“卑劣之嗜好”。

  为培养高尚嗜好,他提出,应该发挥宗教与美术(即文学艺术)在感情培育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视“美术之兴味”在提供“现实慰藉”方面的独到功用。

  王国维对美育独特性的认识,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写道: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的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为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王国维把教育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并且认为在心育中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他尤其指出,“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可见,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将美育等同于情感教育,此处的“情”是一种摆脱欲望、意志之苦,被净化了的“情”,是可以达到审美静观的深沉、平和、清彻的“情”。他看到了审美超越于功利、道德的终极价值,看到这种非功利性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用,强调的是美育对于扩展胸襟、育陶情怀的独特作用。

  真正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进行系统阐释和推行的是蔡元培。他在民国初年担任教育总长时,就提出了“五育”并行“养成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五育”即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哲学观念教育)和美感教育(美育)。他认为,美感教育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

  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在他看来,“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卒者也。……美之为普遍性可知矣。”

  从以上所论来看,蔡元培高度重视美育的功能,是因为美育能够帮助个体摆脱自私狭隘、自我占有和各种情感的纷扰。

  对于如何开展美育,蔡元培认为,不能把审美教育仅仅视为艺术(美术)教育,而应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展开。他主张让孩子在没有出生前,在母腹中就接受良好的环境和人格熏染,从幼儿园到大学,从乡里、街道到博物馆,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对周围人群的体谅、帮助和互助中去理解美的真谛。

  简要梳理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有关美育的观点,从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精神价值来看,“美”与“真”和“善”有密切关联。我觉得,美首先应该来自对社会现实的真诚体认(即真,不掩饰不逃避现实的社会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也来自我们对这种现实体认所激发的那种善(帮助弱者和自我完善的伦理感),在真与善的基础上,美具有更超越的意义,它或许来自我们对于现实利益、时代变幻、世态炎凉的淡定和超脱。

  当我们看到大街上那些被父母有意无意强迫去学习琴棋书画、略显疲惫的孩子们的背影,看着那些在竞争舞台上极力张扬、努力显现自己才艺的俊男靓女,会不会对自己的人生、对后代、对人类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悲悯和热爱呢?我们对于美育的理解,是不是与美育应该给人们带来的真正的精神解放正好相悖呢?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八十多年前就嘱咐他的同伴们:“慢慢走啊,欣赏!”在如今这个追求迅速成长和爆发奇迹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还能真慢得下来?

  *本文首发于《经济日报》2013 年/12 月/7 日/第008 版“周末杂谈”,题为《慢慢走啊,欣赏》。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号择优转载,并进行增、删和改动。

  (作者:孟登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师)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丁旭东:《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解读与展望

       今日春分,艺评约稿丨美术音乐进中考,艺术学考研忙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