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艺术教育》杂志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共同承办,北京大学艺术学科100周年暨艺术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第十一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00余家艺术院校、院系的院(校)长、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北大艺术教育100年对话”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如何适应人才培养机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主旨演讲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叶朗
叶朗指出,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我们的美育和艺术教育要回应时代的呼唤。他谈了两点内容。第一,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恩格斯关于“巨人”的论断,叶朗说道:“我们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培养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要求我们培养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富有创造力的巨人。”第二,结合他主要策划的一系列“人文艺术网络共享课”,叶朗谈道:“我们这个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媒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我们的美育和艺术教育也应该体现这种‘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仲呈祥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历次重要讲话,他指出习总书记一再呼吁要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高等院校是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我们一定要明白艺术的独特地位、作用和价值。仲呈祥说道:“我一直不赞成片面强调观赏性,在总书记的讲话里没有‘观赏性’这个词。总书记最后提出来,艺术性、思想性和价值取向。我以为这是总书记回到恩格斯的启发上。”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连辑
连辑认为艺术教育有五个重点:艺术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艺术理想,要引导学生注重传统艺术的精华,要尊重和维护艺术人才的个性,要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艺术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他还建议要把艺术人才培养与大众化美育教育有机结合。
主论坛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文化自信是艺术教育的根本使命》
许江结合习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文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讲话中重点在于文化自信。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许江提出:“艺术教育要通过技艺的训练,达到心智培养和文化自信的确立。”
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和树立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文化感情和信念,中国艺术学就是关于中国文化历史和信念的学问研究。中国艺术学的发展,首先要确立文化自信之本。文化自信是艺术教育的根本使命。
艺术教育要通过技艺的训练,达到心智培养和文化自信的确立。我们的机制就是围绕这样的目标来建构的,我们要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建立学生自我批判的自主意识,建立全面的动手机构,建立深耕社会、扎根生活的良好风气,树立东方学为思想核心的文化信念。
自信满满,自强不息,共同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 杜卫
《关于艺术教育的若干问题》
杜卫倡导一种作为普通教育的艺术教育,强调“学校美育的主渠道应该是艺术教育”。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还有待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没有建立起以美育为核心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方法。第一,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还不能充分体现美育的规律和特点。第二,没有根据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建构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第三,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还没有根据美育的要求来实施。
学校的美育主渠道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是审美的集中形式,而且专门的课程。美育的基础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审美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现代艺术教育不再是师徒传授的场所,一定要建立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标准和规范的设置需要既有理念,又有深入实践的理论研究。如何把极富个性的艺术教学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刘伟冬
《关于艺术类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
刘伟冬谈了他关于构建“双一流”的切身感受和思考。他指出,艺术“双一流”的评估标准,如果参照其他文科类专业来制定,会忽视艺术学科专业的自身规律,会出现问题,制定尊重艺术学科专业规律的评估标准很重要。
中国设置的艺术院校中,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在双一流的建设方面大有作为,它们可以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面起引领作用。但我又认为,所谓一流学科不一定完全在一流大学中,有的学校整体不能成为一流大学,但有的学科可以成为一流学科。
艺术领域的一流学科它的标准何在?这个标准一定是中国标准世界同步。在标准制定方面,一定要遵循艺术教育的主规律,遵循教育的共同规律。
人才培养,必须尊重意识教育本身呈现的规律,不能一味地要求都是博士。我始终认为在高等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中,专业硕士学位应该成为师资队伍的主打力量。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符合高等艺术教育根本规律。加大艺术创作成果在艺术学科评价体系中的权重。通过大家的努力,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把标准定的更加符合艺术教育。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黄昌勇
《构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思考》
黄昌勇结合目前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环境,指出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三组紧张关系:专业和学科,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以及传统和现代。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存在三种紧张关系:第一,专业与学科。在目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已经逐渐地出现一种重视学科,重视科研而轻视专业教育的倾向。第二,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我们面临大量的艺术生进入学校,专业院校的精英教育模式应该怎样保存延续的问题。第三,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国内高等艺术教育有很强的经验主义倾向,缺乏向现代艺术教育大学转型,教师缺乏对自己学术成果的总结或者提升转化。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需要重新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思考分类管理。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巴图
《传统艺术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视野》
巴图谈了戏曲艺术的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问题。
传统艺术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科教育、人才培养能够聆听时代的声音,回答时代的问题,如何实现文代会上习总书记提出的“艺术要因时而兴,乘势而变”的时代主题。对传统艺术人才培养而言,强调跨学科的问题非常重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艺术传播和艺术传承的渠道,又是影响未来发展形态的新传媒技术。我们应当高度关注,从传统的电影电视转向对主体产生某种碰撞影响的结果。
以戏曲为例的戏曲人才培养,应重视与其它学科结合,为自己的当代传播开辟更多渠道,为自己当代表达提供更多的样式,为传统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多共鸣。
吉林艺术学院院长 郭春方
《强化学科建设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郭春方介绍了吉林艺术学院通过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并获得了一定成果。
多年来,吉林艺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持续加强对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各学科在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和文化传承以及社会服务方面的水平。尤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取得比较明显地成效。学科建设队伍方面,通过科研平台打造创新型科研团队。
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面,采取措施培育创新型人才,学校推行双轨制的一体人才培养。在全校各专业的本科生领域,通过严格地专业考核和发展前景下,遴选5%-10%具有优秀的艺术潜力学生进入到创新型的艺术人才培养通道。
定期举办创新型人才成果会,遴选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实行创新人才的导师制度。
新疆艺术学院院长 塔来提·吐尔地
《教与学相长·编与演相生·技与法相融理念下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塔来提·吐尔地提出了新疆艺术学院“教与学相长,编与演相生,技与法相融”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希望完善对艺术高校的评价体系。把艺术创作的能力和水平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及设计创作展演成果纳入科研评价指标中。新疆艺术学院利用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吸引着周边国家的学生和艺术工作者前来学习、研究和交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亚艺术院校与我们开展文化交流愿望迫切。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英语水平考试的限制,在报考硕士和博士的时候遇到困难。新疆引进高层次艺术人才遇到困难和瓶颈,一方面提倡大力引进,一方面走自己培养的路子。希望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艺术类高校新增博士学位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给予政策扶持。
弘扬中国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自主意识,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坚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信。在全球视野中树立中国艺术学科的主体意识与文化坐标,实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时代性传承提升为己任。在世界艺术大格局,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优秀传统创新性、传承性、创造性转化,坚持在当代语境中激发中国创作艺术的创新活动。现代教育体系激励艺术教育和传统的活化,滋润艺术院校影响世界。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 靳学东
《音乐艺术人才选拔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靳学东就音乐艺术人才的选拔问题简要地谈了三组关系:学术招生与道德招生的关系、权力分摊和学术评价个人的关系、单向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学术招生与道德招生的关系。这些年各个艺术院校围绕招生的公平公正做了各种改革,改革的着眼点不是基于学术,而是基于道德。我们今天确实有很多招生不正之风,需要我们从道德层面上进行抑制,但招生的学术考量同样重要。
权力分摊和学术评价个人的关系。音乐打分是一组评委去掉最高和最低分,设计的潜台词就是所有的评委都是同等重要,当你的分数和大部分的评委分数不一致的时候,要遵循规律。也许每一个评委都有权力,但谁都不分摊责任。艺术人才的选拔需要我们独具慧眼,而今天我们给艺术家这样选择人才的机会越来越少。
单向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关系。音乐艺术人才和普通的专业选择不一样,音乐艺术有一定的自洽性,养成很多孩子专业过于单一,不注重文化知识修养。我赞赏很多老专家,一定要有美育的熏陶,文化的浸润。
只有建立合理的符合艺术人才培养的自然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才能更准确地选拔出优秀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 邓佑玲
邓佑玲谈了北京舞蹈学院在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体制机制变革和专业结构调整,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改革,不断寻求舞蹈艺术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当前舞蹈界面临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各类舞蹈创作场量逐年增高,但真正可以打动人、触动灵魂的佳作不多。舞蹈艺术作品应当是金字塔状的,现在的舞蹈艺术作品塔基厚,中层缺失,顶层空白,出不了经典舞蹈作品的根源是缺乏创作经典的大师。大师的缺席在于长期以来的舞蹈艺术教育理念和模式出现了问题。
北京舞蹈学院重视自身问题,2015年通过体制机制和专业结构调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改革,成立人文学院、艺术创意学院和舞蹈教育学院,新开设舞蹈教育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立舞蹈教育研究所,监测舞蹈行业的发展和舞蹈的学术研究。建立北京市的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通过基地平台旨在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和国际交流,希望通过这些体制机制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将以表演为核心的舞蹈艺术人才培养转向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我们愿意与各位一道坚持问题导向,梳理教育中的问题,寻求舞蹈艺术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