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
“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于2016年11月26-27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200余位艺术学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出席了本次会议。闭幕式上,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教授向下一届承办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交接了年会举办牌匾。借此机会,本网记者独家对话全国艺术学学会秘书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请他谈一谈艺术学发展的相关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本届年会讨论的主题是“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这个命题很有新意。近年来,“跨界”日益成为艺术领域里的一种重要现象,您如何看待“跨界”问题?
王廷信: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局限于艺术家的圈子的话,那么到了今天,艺术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艺术作品也不仅仅停留于作品自身。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艺术也被置放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了。在当下,对艺术产生支配作用的有政治、经济、科技三大领域。艺术也在不断与这三大领域对话的过程中成就着自己。因此,我们单从艺术自身已经看不清艺术的特点与功能了。艺术与政治的对话在于艺术对于政治观念的传达、对于政治现象的批评。反过来,政治对艺术也有自己的要求,例如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近二十年来,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要求艺术不仅仅产生社会价值,还要产生经济价值。这种情况使艺术与经济之间产生了密切关联。科技推动着文明的进步,也以多种形式渗透到艺术领域。例如艺术创作工具的科技化、艺术传播工具的科技化,都让我们无法离开科技来思考艺术的变化。此外,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日益加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艺术已经不仅仅停留于一个艺术门类,许多艺术作品我们甚至无法看清它们到底属于哪个艺术门类。因此,通过跨界的视角来审视艺术已经成为必然。
中国社会科学网:艺术跨学科研究是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合作”,您认为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有哪些特点?艺术学理论在跨学科研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王廷信: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与和方法来思考艺术自身的特点。如果要归纳的话,我认为,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首先是自觉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思考艺术问题,进而形成有独特理路的分支学科。百余年来,艺术学借助心理学形成了艺术心理学,借助社会学形成了艺术社会学,借助人类学形成了艺术人类学,借助教育学形成了艺术教育学,借助管理学形成了艺术管理学。近年来,艺术学也借助传播学正在日益形成艺术传播学,借助生态学正在日益形成艺术生态学。我想,随着艺术理论家视角的多样化,还会有更多的分支学科诞生。其次,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也在逐步吸引其他学科理论家对艺术的关注,进而形成跨界合作研究的新模式。从前多是艺术理论家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思考艺术问题,近四五十年来,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也有效地吸引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家专门思考艺术问题。这种情况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十分明显。由于中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少从前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的专家从文化产业入手,加盟艺术学的研究队伍。再次,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还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仍然需要更多的专家从跨学科的视野探讨艺术的特征。艺术学理论注重从宏观角度认识艺术的共性和个性、认识艺术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四个一级学科相比较,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视野更加宏观,所以它的话语空间也更加广阔。这个学科将会通过搭建平台、开辟通道,引入新的话题,从而对艺术学跨学科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学者认为,艺术学和其他很多学科一样,其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学科体系和学术理论源于西方。您如何看中国千百年来在独特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中所蕴含的传统艺术思想与理论?
王廷信:就体系而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的体系。而就现代学科意义而言,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在百余年来受西方影响十分巨大。这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程有关。百余年来,中国是在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走向现代的。艺术学也不例外。中国的艺术理论肯定有自己的体系,但到今天,这种体系还没很有成效地表达完备,因此在与西方艺术理论体系对话过程中仍然处于劣势。再加上现代教育的影响,我们大多数理论家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本功底上明显不足,这与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多采取西方话语有关。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有理由、有条件重新思考和评估我们国家千百年来独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想与理论的价值。最为充足的理由是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如果我们不去思考和重估我们传统艺术以及理论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在艺术的国际化对话中为我们的传统找到依据,我们也容易迷失在西方话语体系中。最充足的条件就是,我们近百年来如饥似渴地吸收了这么多西方艺术理论之后,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传统艺术理论与西方艺术理论进行比较了。如果说我们曾经在十分封闭的环境中不去向别人学习、孤立地坚持自己的传统属于盲目自大的话,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把西方艺术理论的主流话语吃得比较透彻了。我们能够看到西方艺术理论的优势,也能看到这些理论的劣势。一个最显著的共识就是,我们多数理论家人已经认识看到单纯依靠西方艺术理论不能解决我们中国艺术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我们自己的传统中汲取智慧来解决西方艺术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东南大学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传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东南大学就成立了艺术学系,并建立了我国首家艺术学博士点。请王院长谈一谈在艺术学建设方面,东南大学有哪些突出的贡献和成绩,下一步将往哪些方面拓展?
王廷信:东南大学在1952年之前曾经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在全国也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但随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东南大学成为一个工科院校。直到1988年,东南大学才恢复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思路。1994年,东南大学在一个新的时代发现艺术学科的价值,开始全面恢复艺术学科。东南大学于1996年设立全国第一个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设立全国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而这里所说的艺术学在当时属于二级学科。2011年,这个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名称就叫“艺术学理论”。东南大学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如果说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么我们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全国众许多学者的支持下率先设立了艺术学理论这个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率先在这个学科为全国兄弟院校探路。如果还要再说的话,就是东南大学牵头筹备成立全国艺术学学会,也就是即将成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东南大学团结兄弟院校,利用年会和专题会议的形式不遗余力地推动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东南大学在艺术学理论学科方面的探索十分艰难,走了不少弯路,但这些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认为最突出的成绩就是我们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培养了一百多位博士生、六十多位博士后。这些同学毕业或出站后多就职于全国各兄弟院校,有力推动了兄弟院校的学科建设。其次,东南大学高度重视学术研究,21年来,我们的教师先后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有五十余项,省部级项目近百项,获得教育部和江苏省的各类科研奖项七十余项。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各级领导和兄弟院校的支持密不可分。所以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所有朋友。今后,我们将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不断拓展空间,尤其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将会在继续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大力推进艺术学理论的应用研究,让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中去,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内发挥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您如何看待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发展现状?您觉得我国的艺术学发展正面临哪些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
王廷信: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我认为提得很及时。艺术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法学、教育学以及近四十年来兴起的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相比,还是较为薄弱,也正因此,艺术学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也较大。艺术学从前是一个较小的学科,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重“术”轻“学”,也就是说艺术学重视创作技能,轻视学术研究。近二十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尤其是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门类之后,艺术学门类下设将近8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这种规模将会大大促进艺术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就目前而言,艺术学学科的架构已经搭起,但也存在诸多挑战。我认为,艺术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这是一个巨大的命题,但我们没有完成得很好。近四十年来,我们的艺术理论多数都是援引西方,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忽视得比较严重。如何梳理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如何汲取中外艺术理论的精髓,面对我们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将是未来数十年内理论家要回答的问题。其次,艺术学与其他学科有较大的区别,艺术创作的特殊属性决定了艺术理论研究的艰难度。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艺术创作,吸收其他学科的科学特性,从而让艺术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也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再次,随着技术的发达、全球范围内交往的日益频繁,艺术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也日趋多样。如何在这种情形下及时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如何引领艺术发展的方向,如何看待艺术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也是艺术理论家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