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王廷信:《中国艺术海外认知研究》
《中国艺术海外认知研究》
主编:王廷信
ISBN:978-7-5190-1313-4
编辑推荐:
为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发起的“中国艺术海外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涌现出一系列围绕“中国艺术海外传播与认知”问题的学术成果,本文集收录30余篇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旨在从多元视角充分展现中国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与认知现状、趋势及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艺术海外传播与认知的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
王廷信
1962年9月生,山西河津人,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务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学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要从事艺术理论、戏曲艺术研究。
序言:
中国艺术在海外传播的实践活动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以陶器为载体的造型艺术就开始向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等近邻国家传播。这些陶器纹样至今还能在这些国家发现。由此可见,最实用的艺术可能是中国艺术在海外传播的最早使者。由于早期民族的迁徙,以人的肢体和声音作为媒介的舞蹈和音乐也可能先于实用性的造型艺术而传播到近邻国家,但因无确切史料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史料记载,殷商时期的文化曾随移民的迁徙和航海的开始而远播美洲。1955年,在墨西哥出土的拉文塔第4号文物的一块玉圭上刻有4个象形文字。经辨认,这些象形文字与3000多年前商代所用的甲骨文相同。除了歌舞、器皿之外,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成熟的重要表现。甲骨文的出现表明,殷商时期中国文化已迈向成熟,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信息远播美洲,也说明这个王朝在当时的影响力。而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的蚕丝文化,到了殷商时期,也开始吸引了周边国家,因而开辟了丝绸之路的源头。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疆域的进一步扩张、典章制度的进一步确立以及长时期的稳定与繁荣,周王朝的文化影响力大大超过商朝。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就记载了周穆王西游的传说。而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秦国对于西域的影响为中国文化向西传播开辟了道路。这个时期,中国的丝绸经过河西走廊传播到中亚诸国已经有了雏形。与此同时,西南地区丝绸之路通过四川、云南直通缅甸和印度。海上丝绸之路也由东南沿海地区的宁波、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南海诸国,再通过印度洋、红海抵达印度和欧洲。从殷商时期到春秋战国,是中国艺术对外传播的奠基期,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输出文化。这个时期,中国艺术也随着文化的传播而传往国外。进入汉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的繁盛,中国艺术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传往海外。而到明清时期,中国艺术的传播已进入鼎盛期。中国古代艺术在海外的传播大致可以通过这三个时期去考察。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传媒技术、交通技术的发达,中外文化交流的多样化,中国艺术在海外的传播活动也更加多样,已经广泛地渗透到海外的文化、博物馆、教育、传媒等领域。但这个时期,与海外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传入国内的情形相比,中国艺术的渗透力还很薄弱。
把中国艺术传播到海外,是一个主动让海外人群分享、接受并认可传播内容的行为,要让具有中国特质的艺术传播到海外,在一个异质文化圈中得到分享、接受与认可,还需要较长的过程,也还需要人们在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不断探索。
近十余年来,本人开始摸索艺术传播的相关问题,除了自己撰写学术论文外,也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对此问题有兴趣的青年学子,吸引他们研究艺术传播问题、撰写学位论文。随着研究的积累,我们也开始组织一些学术研讨会,与国内外学者一道思考艺术传播问题。本部文集正是2015年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发起的“中国艺术海外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果。
本文集为江苏省“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与传播研究”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着眼于中国艺术海外传播与认知问题,多数学者也是刚刚开始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故所收文章有的较为成熟,有的还显得较为青涩。文集当中也收录了4篇韩国学者的论文,他们从韩国的视角看待中国艺术在韩国的传播、认知与影响,对我们很有启发。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是在为中国艺术在海外传播与认知探路。相信本文集将会从一个侧面推动中国艺术海外传播与认知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
王廷信
2016年3月10日于梅庵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