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主办方提供)
10月22—23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一百七十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百年中国文艺理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百年中国文艺理论与西方文论”、“百年中国文艺理论与中国新文艺的发展”、“中国文艺理论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四个方面的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中国文艺理论协会秘书长朱国华的主持下开幕,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繁仁、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赵宪章先后致辞。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张政文、黄河科技学院教授鲁枢元、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亚敏等做了主题发言。
学科融合推进现代美育学科发展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曾繁仁探讨了中国美育思想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形态特征。他提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即是从现代美育学科建设的眼光考察我国从古代以来哲学、教育、文艺、美学等论著中所包含的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想观念,勾勒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突显其基本特征,揭示其在整个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吴炫提出,直面中西方思想冲突的焦点,注意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异质性经验,吸收戴震等学者打通思想与学术的方法,或许可以为当代中国理论家和学者找到共同的突破途径。
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傅修延教授探讨了中国的听觉传统对叙事形式的影响,认为听觉传统作用下中国古代叙事的表述特征,可以概括为“尚简”“贵无”“趋晦”和“从散”,而它们对应的恰好就是听觉传播的模糊、断续等非线性特征。
建构文艺学话语体系的合理路径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张政文提出,“场外理论”的转场,是建构文艺学话语体系的合理路径,而关键在于理论如何面对文学活动,走入审美实践。黄河科技学院教授鲁枢元探讨了中国新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状况,主要涉及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定位、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范式的转换、大众文化兴起与文学批评领域拓展等八个方面的问题。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俐俐探讨了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对于文艺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认为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具有文学基本原理的性质,并倡导研究者回到丰富的文学现象本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冯毓云教授谈到,在吸收西方文论资源时,应从西方文学艺术生产的特定语境和立场出发,并与我们的语境和立场对接,使西方文论成为建构中国文艺理论话语的有效资源。
文学理论研究应走出观念史的局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乡土性和现代性的特征,主张文学理论研究应走出观念史的局限,真正实现面对中国文学实践的言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亚敏从“文化病理学”的角度对“读网”这一文化现象作了初步诊断,进而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针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和阅读现状提出了新的理念和应对措施。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欧阳友权针对网络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需要真正切入网络文学的现场,从对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的本体为据,才不致使理论批评成为空泛之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德胜教授从“生活的美学”角度阐述了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强调美学应具有介入性的现实关怀。
(记者/段丹洁)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