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经验的总结。本文主要以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的水墨山水画为例,谈论中国古代艺术的意象之美:书法意象创造以物象为基础,由象到意,以象显意,意超越象,重在表现书法家的精神情感和生命气韵;水墨山水画的意象审美则突出指向意境的层次,以山水悟道,追求笔墨趣味,“淡”“逸”“远”的意境表现构成其典型性格。同时简述中国诗歌、音乐、戏曲、园林等艺术类型的意象创造,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艺术类型美感经验的阐释来揭示意象美学的内涵,使人们意识到意象美学对于中国美学和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关 键 词:意象美 中国古代艺术 书法 水墨山水画 中国美学
意象美学是近些年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意象作为一个美和艺术本体的范畴其内涵如何界定上,以及意象如何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进入到现代美学体系中。实际上,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经验的总结。要理解意象美学的魅力,让意象美学进入到现代人审美视野中并发扬光大,离不开对中国古代各种艺术类型的意象审美特征的把握,离不开对传统艺术意象之美的魅力的感悟。基于此,本文主要选择书法和水墨山水画这两种充分体现中国艺术韵味和精神的艺术类型,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意象之美,并兼及论述中国古代其他艺术类型如诗歌、音乐、戏曲等的意象美创造,目的不止于让人们感悟到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特点,更重要的是把握不同艺术类型审美意象创造的独特意味及其对于中国美学的意义。
一、中国书法艺术的意象之美
书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常被视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熊秉明将书法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1],林语堂亦认为“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2]。书法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中心,与汉字的书写方式分不开。汉字的特点是象形表意,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人那种主客一体、亲近自然、注意整体关系、意在言外的思维特征,同时也使汉字发展成为一门特殊艺术,即书法艺术。
由于中国文字的特点,再加上书写工具的原因,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亦成为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从甲骨文开始,中国文字就具有了象形写意的特征,它构成了中国书法意象美的文字基础,这种象形写意来自于自然。中国古人对此有深刻的悟解。汉代书论大家蔡邕在《九势》中有“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3]之说,即指出了中国文字的意象之美来源于自然,体现了自然界中阴阳两种力量的变化与协调。在《笔论》中,蔡邕又提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4]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自然界的水火云雾、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都是文字取法的对象,与自然界真实的物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南朝书画家袁昂非常善于以自然物象来比喻书家的艺术风格,如云“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5],等等。唐代李阳冰、蔡希综、韩愈等人论书法,都非常重视书法的意象之美与自然物象之间的联系。如李阳冰的“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6],即把自然物象作为书法意象之美创造的基础。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陈献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毛宣国 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7期(总第70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