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理论探索>正文

邓以蛰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再阐释及当代启示(宋学勤)

2021-06-2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宋学勤 收藏

  内容摘要:邓以蛰作为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学术的典型特征在于中西融汇。一方面借鉴了以黑格尔、克罗齐、温克尔曼等为代表的西方美学中的“表现论”“绝对精神”“理想论”,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心画”“气韵生动”“意境”“境遇”等理论资源予以再阐释,自出机杼,新意迭出。这对纠正当代美学研究中注重文学美学而忽视艺术美学,艺术理论研究中脱离艺术本体,中西美学交流中食洋不化等弊端具有启示意义。

  关 键 词:邓以蛰 西方美学 中国美学 美学史 美学理论

邓以蛰

  邓以蛰作为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学术的典型特征在于中西融汇。既有研究成果一般把邓以蛰的美学思想归为三类:表现论、心本论、心物交感论[1]。前两者分别对应西方以克罗齐为代表的“表现”论美学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精神”美学,后者则是中西融汇。本文着重梳理邓以蛰对中西美学交汇的贡献,进而探讨邓以蛰对艺术本体的研究以及对当代的启示。

  一、艺术的本质:以“心”“气”对应“精神”“理念”

  在艺术本质问题上,邓以蛰持“心物交感”论。以“心”来理解黑格尔的“精神”,并不新鲜。最早是“严复把精神(Geist)转换成中国哲学范畴的‘心’,从而找到了理解和发展黑格尔哲学的途径”[2]。若将邓以蛰的“心”分为“人心”和“道心”[3],看似公允实则不完全,因为邓以蛰的“心”对应“精神”“理念”,指向中国艺术中的意境,意境的哲学基础却不限于“道家”之“道”,还有儒、玄、禅;且意境不限于世界运行总体规律之“道”,还有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4]。黑格尔用“绝对精神”把古今的所有现象都看成绝对精神运动的表现,世界就是上帝(神)按照逻辑体系创造出来的,人的主观精神只是世界的第二层面。中国哲学缺乏西方那样的逻辑体系,只有“道”,那么在道成肉身之前最重要的是“心”,所以以“心”来对应“精神”。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宋学勤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5期(总第68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5期目录

  艺术批评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