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理论探索>正文

说服与距离:论纪录片的修辞艺术(姜常鹏)

2021-04-1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姜常鹏 收藏

  内容摘要:纪录片与传统修辞艺术具备相同的功能与目的:说服他人接受某种观点,乃至采取相应行动。但“说服”不是强迫或压制他人服从某种意愿,而是缩小甚至消除各方之间的距离与隔阂,促使个人或群体自愿改变观点或行为。由此,纪录片艺术活动中那些用来调节与协商各方之间的距离以能够论证观点和说服他人的方法和手段,即构成它的修辞活动,它以纪录片文本为中介,以表达真实和说服受众为目的,同时具有真实性、对象性的特征。

  关 键 词:纪录片 纪录片修辞 前期修辞 文本修辞 传受修辞

纪录片《风味人间第2季》剧照

  纪录片修辞艺术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纪录片诞生之日起,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即已存在修辞意向和修辞现象,只是少有人对纪录片的修辞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当下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文本层面,仅围绕其视听语言修辞、文本修辞、解说词修辞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没有对纪录片修辞究竟为何物、怎样运作、特性与意义是什么等问题继续深入探讨。纪录片是一种通过真实素材进行表达的影视艺术形态,若只在文本叙述或视听语言层面探讨其修辞艺术,显然会遮盖自身特质。纪录影像一般来自真实的生活流程,很难像虚构影片那样追求视听语言的极致化表达;纪录片文本亦不会像故事片那样对素材进行过度情节化、奇观化的调配组合。因而关于纪录片修辞艺术的研究理应基于自身特性找到新的视角或切入点,对它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

  一、纪录片修辞艺术研究的内涵及特征

  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类别的纪录片具备修辞性质,但与电视、电影修辞又有所不同,因为它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具备自己的修辞系统。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纪录片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素材组织拍摄来论证并说服接受者认可文本的内容与观点,甚至劝说或鼓动他们采取相应行动。正因为具有此种论证说服功能,使得纪录片历史进程里出现了单向灌输、说教压制、强迫接收等现象。虽然在纪录片的劝说过程中会因个体不同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文本符号系统的差异性产生表达和接受间的距离与隔阂,但“说服”远不是强迫或压制他人服从某种意愿,而是使用多种策略尽可能缩小乃至消除各方之间的距离与阻隔,打开彼此沟通交流的渠道,促使个人或群体自愿改变观点或行为[1]。其中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同文本间的差异与隔阂即构成各类距离,它们可以是时空上的距离,也可以是心理上或审美上的距离。若要完成纪录片的某种说服功能,则须适当协商调节或缩短克服这些距离与差异。

  修辞本就是一种能就任何论题找出可行的说服手段的活动,如此,纪录片艺术活动中那些用来调节与协商各方之间距离以论证观点、说服他人的策略和手段,即构成了一种较为典型的修辞活动。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论证与说服),作者需要运用各种手段说服我们,使我们相信和接受某种观点,这即是纪录片和修辞传统不谋而合的地方。[2]只是纪录片创作者还需要协商与拍摄对象间的距离,说服他们同意自己的拍摄活动,获得构思中的素材,这使得纪录片的修辞艺术应该扩展至它的前期创作活动。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徐金安。

 

  作者:姜常鹏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3期(总第66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3期目录

  互联网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姜常鹏 李培达)

  电影《冈仁波齐》的虚构与真实(姜常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