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民族复兴是新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价值诉求。新中国七十余年社会实践,以切合各历史阶段形势大局和现实需要的不同主题侧重,历史地赋予民族复兴以笃实的价值阐释和现实形态。新中国美术因应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主题,整体地介入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追求,其呈现于美术交流、美术创作、美术研究和大众教育等主要实践领域的形态面貌、价值取向及阶段特征,都透着追求民族复兴目标的动态整体性,可谓民族复兴之志的艺术表达。
关 键 词:民族复兴 新中国 美术交流 美术创作 美术研究 大众教育
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
新中国的七十余年在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时间质量。这质量可以解读为中国的现代化变革,以及中华民族追求复兴目标的卓绝努力和斐然成就。
百余年来,基于“协和万邦”之理念的中华“天下主义”[1],与依仗物力、挟持武力的欧洲“民族主义”激烈交锋。交锋中,“天下无外”的世界观受到冲击,中国由此卷入西方列强所主导的世界秩序。新中国的成立是个里程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实践从此有了国家主权的坚强保障。在现代国际政治格局中,中国人以坚苦卓绝的现代化努力奋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呈现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的现代化变革,一方面不断回应“现代性”的预设,大力培育国人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一方面不断复苏“天下主义”的文化认同心志。这两种时代性价值诉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意识中得以综合表达。作为民族复兴之志艺术表达的中国美术现代形态,也由此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艺术家们努力承担传播社会理想、激发建设热情、培养新型人格的神圣使命,遵循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指导下,创作出一大批主题鲜明、结构缜密、气势恢弘的作品,为新中国的奋进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以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艺术观念、创作方式、人员构成和艺术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艺术的生产、服务、传播、消费形式日益多样。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影响美术整体走势的认识视野大大扩展;美术工作者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力求创新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异常活跃;审美观念表达和个性发挥高度自由,价值取向和风格形式更加多样。这一时期美术的繁荣发展,还广泛地表现为展览和评选制度的改革、传播媒介和交流平台的增多、市场流通和赞助收藏机制的培育、教育规模和学科专业的拓展以及公共设施的广泛建设等。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吕品田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2期(总第63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