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融入佛家色空观与道家逍遥境,别开生面地创造了“情僧”真言、正邪二赋“合气说”,形成了亦幻亦真、亦奇亦正的艺术风格,表达了抱朴守真、心灵自由的美学追求,塑造了梦醒时分、石归大荒的悲剧结局,开拓了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意蕴。
关 键 词:红楼梦 佛道文化 艺术美学 色空观 逍遥境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1987年版)
佛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与古典小说的关系是引人入胜的话题。佛道文化有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对古典小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红楼梦》的艺术美学融合了佛家色空观与道家逍遥境,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色空观与情僧说:《红楼梦》的佛学因缘
1. 色空:试遣愚衷
禅宗《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的十六字真言可谓妇孺皆知,《红楼梦》也有类似的十六字真言,可作为解读该书创作与佛教关系的一把钥匙。
读者及评论家多注意到第一回中“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及“更于篇中多用梦字幻字”[2],据此得出作者故弄玄虚以躲避文字狱的结论。但若说作者用意仅仅在此,恐不尽然。按书中所述,此书由空空道人抄录,而空空道人此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3]。论者对此多不深察,然而其中别有用意。
佛家所谓色,并不等同于世俗理解的女色。色空,也并非民间所谓“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4]。佛家以四谛为教本觉悟众生,使之摆脱绵绵无尽的生死轮回和诡谲可怕的因果报应,脱离苦海,修得正果。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通俗言之,即世间遍苦,无人不苦,无时不苦,此生是苦,来世亦苦,即使尊贵如孔雀王,富贵如维摩诘,高贵如婆罗门,在俗人眼中福禄无穷,喜乐无忧,然终有一死,也逃不过“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5]。世间苦恼如果分门别类,约略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色,通俗而言,指的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幻象,如镜花水月,不过是虚空假有、因缘和合的产物。人若将虚幻的“色相”视为实有,一味迷恋贪求,则为执着。执着则不能脱离苦海,只能在因果轮回中颠簸沉沦。苦谛阐释人生烦恼的状态,集谛则进而告诉众生烦恼之源。唯有斩断因果链条,跳出轮回怪圈,方能得到解脱,是为灭谛。道谛则是实现涅槃寂净的方法论。四谛环环相扣,构成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杨欢 单位:国家图书馆展览部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8期(总第59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