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代艺术学理论的学科生成,与艺术图像研究迅速形成有机契合。将图像研究引入艺术学理论领域,是该学科不断走向成熟的体现。艺术图像呈现出多样性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纪实性与审美性的并行,瞬间性与恒久性的统一,虚拟性与真实性的重合,韵律美与造型美的互化,情感性与义理性的相融,地域性与世界性的交响。当下,人们对艺术图像研究的探索呈现为多维路径,包括历史图像与现代图像的相互参照,文学图像与视觉图像的有机融合,艺术图像与社会生活图像的跨界对比,科技制作的图像与现实艺术图像的相融相长等,共同促进了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
关 键 词:图像学 艺术图像研究 图像审美 艺术学理论
潘诺夫斯基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逐步深化艺术图像研究,使之成为一个渗透于各艺术种类的新兴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随着2011年艺术学升为门类、艺术学理论成为艺术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以来,艺术图像研究步步深入,不仅成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而且适应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批评等领域研究的需要,成为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的分支学科,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不同层面发挥积极作用。当下,在艺术学理论视域下推进艺术图像研究,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价值。
一、图像研究与艺术学理论的契合是学科深化的重要动因
艺术的图像研究进入我国学术界已有约20年历史。最初,人们着力于对西方图像学理论的理解与推介,继而是基于中国艺术发展史的深入研究与思考。十余年来,我国有关艺术图像的研究气氛愈来愈浓郁,更与艺术学理论有机契合,呈现出不断深化的态势,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 图像研究自创立始便逐渐具有了综合、多元的特性
图像研究起始于西方19世纪,首先出现在美术学领域。到20世纪潘诺夫斯基等人参与研究时达到高潮。其时,有关图像志和图像学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同时将图像从不同层次加以表述,图像研究开始具有学科的意义。人们通过对艺术图像研究三个阶段的分析,将其由表层至深层,由自然意义,到特定主题,又到更深层的意蕴,呈现其象征意义。潘诺夫斯基等人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探索开辟了宽阔的道路,贡布里希继而开创了现代图像学研究,赋予图像更丰富的内涵,使其象征符号跨越形式的阻隔,指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成为传播思想的工具。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田川流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5期(总第56期)
责任编辑:吴江涛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艺术学理论》2021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5期《艺术图像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美学特征》(田川流)一文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