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建构数字心流体验:互动视听发展路径研究(司若 黄莺)

2021-10-2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司若 黄莺 收藏

  内容摘要:互动视听是技术与艺术相联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拥有打破“第四堵墙”,让受众成为视听参与者的作用和影响力。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不同互动形式中互动者与故事空间的联结程度与方式,指出互动视听发展过程中互动者从想象力参与故事空间到直接进入故事空间的规律。以当下互动技术的多元运用情况以及对互动者体验的分析,引出互动视听在当前所拥有的全新发展机遇,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指出互动视听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历史梳理与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操作系统、内容生产和产业布局三个方面来阐述以互动视听建构数字心流体验的问题。

  关 键 词:互动视听 互动技术 故事空间 互动者 数字心流体验

  2020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互联网互动视频数据格式规范》,标志着互动视频的发展有了可供遵循的官方标准,也说明互动视频在未来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然而,对这一领域的艺术创造和研究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人机互动的探讨和创新发明。本文希望从历史角度对互动数字叙事(Interactive Digital Narrative,简称IDN)到互动视听再到互动空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每种互动形式中互动者[1]与故事空间的联结程度以及联结方式,以当下互动技术的多元运用以及对互动者体验的分析引出现状与问题,最后以心流体验的理论来阐述互动者对故事空间互动感兴趣的原因、在互动过程中具体获得的体验的问题,并为未来互动视听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一、从互动数字叙事到互动空间的历史演进

  互动技术推动着人与故事空间之间关系的演变,互动数字叙事发端之后,互动者主要依靠想象与故事空间进行互动;当互动视听出现后,互动者就可以直接面对一个更加立体的故事空间;互动技术与物理空间结合形成沉浸式互动空间后,互动者就真正地进入到了故事空间中。这一历史演进是人通过互动技术深化沉浸体验的过程,也是互动者最终形成数字心流体验的基础。

  1. 互动者用想象力参与故事空间

  互动数字叙事的出现,挑战了西方世界关于叙事的基本假设——作者的角色、叙事内容与结构都有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IDN中的互动者非常积极,叙事在被观赏过程中仍具有被塑造、创作的可能性。布兰达•劳莱尔(Brenda Laurel)在1991年就指出计算机作为剧院的能力,她认为数字计算机与电子媒体、印刷媒体一样,拥有作为一种有互动性的、有代表性媒体的表达潜力[2]。穆瑞在1997年进一步指出计算机具有处理程序、参与、构建空间和成为百科全书的能力。另外,穆瑞认为互动者在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首先通过代理(agency)来影响数字艺术品产生有意义和可理解的变化,然后因为计算机能产生沉浸感所以持续受到吸引,最终像万花筒一般,每一次都因为新的元素组合方式而产生不同种类的体验[3]。两位学者从不同视角指出了计算机具有让互动者生成体验的能力。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高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司若 黄莺 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9期(总第72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9期目录

  短视频入局,激发影视创作变革

  司若 叶静怡:网络电影也应走精品道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