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红色戏剧是中国戏剧变革与红色革命结合的产物,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殊发展道路。它既与全国的戏剧变革紧密相连,又具备自身舞台特点:深入民众、反映时代生活、富于革命激情、注重群众审美习惯。红色戏剧推动了中国戏剧自身的形式再造,并使戏剧的价值追求增添了红色色彩,它成为戏剧主旋律中的黄钟大吕之声,对百年中国戏剧变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 键 词:戏剧变革 红色戏剧 宣传鼓动 形式再造
话剧《雷雨》
在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变革中,红色戏剧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红色戏剧是中国戏剧变革与红色革命结合的产物,是戏曲改良与话剧中国化两种舞台趋势的红色实践产物,它最大程度地将戏剧运用于革命战争与民众运动之中,使之在充分发挥宣传鼓动力和艺术引领力的同时,推动了中国戏剧自身的形式再造,成为与广大民众紧密结合的艺术样式,成为戏剧主旋律中的黄钟大吕之声,在中国戏剧百年探索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红色戏剧的基因
红色戏剧源于中国的社会革命与戏剧变革。中国社会革命始自晚清的推翻帝制和创立新中国的战争,戏剧变革始自晚清的文学改良与戏曲改良。以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为宗旨和目的的新文化思潮,激励着众多知识青年投身戏剧,旨在用这一直观的舞台形式来开发民智、启迪生灵、宣传真理、鼓动革命,很快蕴为演剧热潮。继1921年由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发起成立“五四”时期第一个新戏剧团体“上海民众戏剧社”之后,全国各地剧社、演剧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地学校的学生演剧也如火如荼,主要用时称文明新戏的改良戏曲和白话剧的形式表现新的时代内容。可以说,当时众多的新青年都在戏剧舞台上历练过。例如周恩来1914年到1917年在南开中学上学期间,就积极参加校园演剧活动,先后演出新剧《一元钱》《华娥传》《仇大娘》《千金全德》等,并且于1916年发表了颇有理论深度的《吾校新剧观》一文,表达了对戏剧的整体认识,奠定了他在一生革命生涯中始终关注和支持戏剧艺术的基础。这些参与演剧活动的新青年中,许多人后来选择了革命道路,进入红色苏区,成为红色戏剧的中坚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朱德等人领导工农红军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地苏区也纷纷成立红色政权,在宣传革命和鼓舞士兵与民众斗志的政治要求下,红色戏剧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红色戏剧的骨干基本上是参与过学校戏剧演出的青年学生,而组织者大多是以往在地方参加过演剧活动的领导人,包括相当数量的高级干部和将领,他们不但积极支持红色戏剧的开展,而且经常身体力行地编写剧本、参加导演和演出。例如周恩来、彭湃、何长工、方志敏、瞿秋白、邓发、徐特立、何叔衡、蔡畅、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李克农、李卓然、伍修权、黄火青、刘伯坚、黄镇、萧华、梁必业、童小鹏等人,都曾是红色戏剧队伍中的一员,他们在繁忙的革命斗争中,抽出时间来,或参与编剧导演,或亲自粉墨登场扮演角色,给红色戏剧运动以极大的鼓舞与支持。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图片来源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刘彦君 廖奔 单位: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8期(总第71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