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新科技视域下艺术的场景化呈现与审美转向(彭渤)

2020-12-2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彭渤 收藏

  内容摘要:技术的发展给文艺发展带来了新维度、新机遇。媒体发展改变了信息接受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艺生态。文艺的创作主体、创作方式和审美取向都发生了变化。艺术创作数字化、艺术化、虚拟化则促使艺术观念表达、传播维度等得到拓展。本文从艺术呈现和审美转变两个方面对新科技视域下文艺的场景化呈现加以探讨。

  关 键 词:新科技 场景化呈现 文艺创新 审美转向

  随着艺术与科技日益相互交织,艺术创作的空间不断扩展。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艺术创作也越来越走向多元和个性化,技术加持使文艺呈现与创作发生从二维空间到三维再到虚拟多维的转变。“新科技”是一个全新概念,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生物科技、万物互联等一系列技术[1]。新科技的发展促进了AR、AI、算法推送、VR[2]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文艺呈现方式的改变。

  一、艺术的场景化呈现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没有硝烟的场景争夺战,未来竞争的核心要素也将是场景”。[3]何为场景?梅罗维茨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提出:场景既包括物理场景,如房间和建筑物,也包括由媒介创造出来的“信息场景”,即由媒介信息营造的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就场景的形成而言,视听结合方式远大于文字表达的效果,如今应该没有人会否认我们已处于一个“读图时代”。这个“图”不仅包括图片(静态影像) ,还包括图像,即声画同构、视听一体的活动影像或视频。[4]相较于文字记载、静态展示和口语相传方式的文化传播来讲,VR、AR、MR等新技术具有更强的感官感受性,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场景体验和艺术感知。

  喻国明教授指出,随着信息速率的增加,视频语言将代替文字语言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视频语言相较于单纯的文字表达来说,参与表达的元素多元且复杂,必定会深刻改变延续多年的传播表达范式。[5]比如,湖北省博物馆的VR技术在线试穿汉服,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锦绣中华的表现,但由于在博物馆观看的汉服多是出土后的样态,难以看清全貌,在线试穿汉服则可以通过高清画面和沉浸式体验,让观众领略汉服的真实风貌。再如,曾侯乙编钟被中外专家称之为“稀世珍宝”,不可能让观众敲击实物。但头戴VR设备敲击“曾侯乙编钟”,可以让观众在虚拟呈现的场景中体验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从而体会古代中国艺术的魅力。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彭渤 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1期(总第62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1期目录

  推动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更高维度的交互与协同(肖涵予 孙佳山)

  高建平:科技新时代人文学科的使命

  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