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互联网时代愈发复杂的生态,使得文艺批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其主要呈现为三种类型:对象性-阻断式批评、泛众影响-涟漪性批评、叠加性-飓风性批评。文艺创作需要在对现实的反映和对生活的表现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文艺批评则需要紧密联系作品,在保持批评独立性的同时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文艺批评者则需要坚守主流价值观,充分利用但不滥用互联网带来的传播便利,要有独到的眼光和态度,凸显个性和特色,强调文艺批评对于审美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文艺批评 文艺创作 文艺作品 批评类型
摄影:许跃良(来源:影像中国)
当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着越来越复杂的变化,当我们的创作开始面对越来越泛众的群体,当我们的文艺作品已经成为大众和互联网相交织、实体和虚拟世界相关涉的产物的时候,文艺评论理应有更大的实施的场域和价值的体现。以下将从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关系、文艺批评的复杂性以及新境况下文艺批评的新要求等方面对当下文艺批评的新发展、新特征和新方向做出讨论。
一、创作与批评的微妙关系
互联网时代和书籍时代的传播差异显而易见,一个作品在互联网时代可能引起的关注程度和讨论热度都绝非以往可预见。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现实并且谨慎地判断作品,从作品出发,看待它的社会影响。
1. 现实关系产生环境
在语言传播时代,艺术作品仅仅触及很少一部分人的人际影响。在纸质媒体兴起的时候,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于阅读的个体性和相互称颂谈及的相对有限性之间。创作与其实际影响之间的延续性或延迟性,会提升创作,使其有更久远的影响。直观的视觉电子产品出现时,大众性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等使文艺创作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局面。此时对于公众视野下的视觉艺术产品的认知,就必须要有比较明确的批评。
互联网时代迅捷的传播,几乎抹杀了不同年龄层读者群落的差别。互联网文化包罗万象,既有传统的纸质文本的电子阅读,更有影像作品的视频观看,再加上其自身产生的各种媒介,就形成了叠加式的受众反响。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观赏和评价,于是创作和评价之间就产生了新的关系。由于互联网的这一特性,它更大程度上超越了纯粹的文艺作品的阅读群落所承担的创作动因,要为更多的甚至超越国境的人们所接受和评价,甚至于超越文艺创作的界域,更广泛的和媒介传播、新闻传播、信息传播混为一谈。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评论语境超越了既往的只限于自身国家或者时代潮流的认知评判,变成了一个有更大因素的世界。于是,我们要开始适应这种评价的难题,静下心来而不是简单地论辩是非,这已经是艺术评论必须郑重看待的问题。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周星 姜丹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8期(总第59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