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作品评析>正文

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颂歌 ——评报告文学《中国南海的冰与火》(施建石)

2018-05-0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施建石 收藏

  

  内容摘要:《人民文学》2017年第12期新设立的“新时代纪事”栏目开篇之作《中国南海的冰与火——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聚焦国家高度关注和重视、支撑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新型能源问题,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讲述了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一鲜为人知的故事,迅捷又卓大坚实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天地、新成就、新风貌、新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文学对社会经济和人生人性的现实观照。

  关 键 词:新时代纪事 可燃冰 报告文学

  打开2017年最后一期《人民文学》,新设立的“新时代纪事”栏目令人眼前一亮。编者在“卷首”明言:“将在新的一年持续加强,作为本刊的重点栏目”。这个栏目开篇之作是陈国栋和王晶合作的《中国南海的冰与火——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我一口气便读完这篇三万多字的报告文学,感觉精彩纷呈,禁不住拍案叫好。

  该文好就好在主题鲜明、重大。“文以载道”。文学肩负特殊使命,文学与灵魂相连,文学应当导人向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1]文学应该弘扬正气、鼓荡锐气、洋溢朝气,不能缺乏精神、没有思想。但凡好作品,必然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中国南海的冰与火》的作者没有忘记新时代作家肩负的生活责任和历史使命,没有忘记高擎时代的标杆,聚焦国家高度关注和重视、支撑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新型能源问题,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讲述了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一鲜为人知的故事,迅捷又卓大坚实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天地、新成就、新风貌、新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文学对社会经济和人生人性的现实观照。

  该文好就好在题材新颖、独特。《中国南海的冰与火》的感人故事,本就是世人关注的独具特色、前沿新颖的重大题材。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是令国人无比振奋和十分自豪的历史性突破。横空出世的天然气水合物,这火焰熊熊、光彩照人的可燃冰,正是各国政要和科学家都高度关注、在冥思苦寻的后石油时代既量大源丰、又环保安全的新型清洁能源。自古都道“水火不相容”,而如今冰与火共生一体、相融相通,不但不是荒诞不经的空想和谬误百出的痴人说梦,而且是妙哉、喜哉、美哉的时代感极其强烈的铁定事实。

  该文好就好在叙述的内容翔实、真切。作为报告文学的《中国南海的冰与火》取诸当下的现实生活,毫无刻意斧凿雕琢之痕。作者陈国栋既是熟悉这一领域的媒体人,又兼着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的主席,还与合作者王晶飞抵亲历了茫茫南海可燃冰试采一线,立足于全球一流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的现场,所以会心之言能够得天独厚、信手拈来,会心之语更是娓娓而叙、侃侃道来;作品围绕能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特别是可燃冰调查、发现的历史和现状,从纵向到横向,从国内到国外,通过通俗易懂精练晓畅的文学语言,用胜于雄辩的事实特别是数据说话,古今中外巨大的信息量让人眼脑并收,从北京到烟台到广州特别是南海海味的新风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质朴的语言散发着浓郁的地质生活况味。作品所写的是国人向地球深部进军打开了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其实作者也是在开掘一座火热生活的富矿,启示着我们:作家要写出好作品,就要在无字处读书,既不能离开我们国家的命运,也不能离开人民群众,更不能在象牙塔里想当然地无病呻吟,必须植根于生活的丰厚土壤,深入、身入、心入到人民群众中。这样,文学才有取之不尽的无穷力量,作家才有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该文好就好在刻画的人物可敬、可亲。作品叙事宏大,人物众多,上到党中央、国务院,下到基层一线普通工作人员,虽没有金戈铁马惊心动魄,但也是高潮迭起、大气磅礴;大到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惊天动地的国家行动,小到开采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包括开采平台上紧张专注、一丝不苟的氛围都写得活灵活现;既有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关注,又有试采现场微信解禁的细节,既有思想的力量,又有情感的重量,还有人品的质量。仅文中重点叙写的国土资源系统也是英雄辈出,从没有直呼其名的共和国的部委领导、地方大员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负责人,到有名有姓的几任国家地质调查局局长、副局长、总工程师和胆识兼备的科技专家群体等多达数十人。通篇行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人物身份不同、性格有异、各有千秋。作品还把视角从个人性灵的抒写拓宽到社会时代精神层面,带着质朴、真情、忠诚、奉献的品德光芒,从生活的肌理走向灵魂的旷野,浓墨重彩地讴歌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新中国红旗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地质人,以及进入新时代中把满足国家需求变成工作动力的科技工作者。

  该文好就好在感情饱满、真挚。新时代的文学工作者要写出精品力作,必须慎思笃行,思想应“连天线”,行文当“接地气”。这样,笔端自然有真情实感,作品感染力才强,才能打动读者乃至撼动人心。“用情至深,无怨无悔”是《中国南海的冰与火》所记的我国可燃冰起步阶段主要研究者之一的深情话语。其实,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也是作者的“用情至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尤其在“难忘的平台生活” 这个章节中,作者与平台甲板上的科技人员心心相印,甚至与指挥部书写板也甘苦相连,才使得我们读来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该文好就好在编创及时、快捷。一本12月3日出版的208页的文学刊物,不但聚焦着5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而且续写着第三季度故事,包括“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天然冰水合物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这样出刊前夕才定论的文字,这不能不让人钦佩创作者的迅捷和编辑人的高效,也体现出新时代文艺界、出版界的新气象和好作风。

  人类的阅读,从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到刻在陶片、青铜器、竹简,再到印在纸上,都是通过反射光来阅读的。纸质阅读的愉悦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看也不会轻易改变。当今社会电子阅读盛行,但屏幕不可能完全取代书本。作家当然可以也应该会敲键盘,但千万不能辜负手中的纸和笔。我们盼望广大文学家和文学工作者引吭高歌明大德,在弘扬中华民族道德精神、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技术创造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更文学化的姿态、艺术性的手法书写新时代日新月异、可歌可泣的精彩华章。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作者:施建石 单位: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04期(总第31期)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副主编:周由强(常务)    胡一峰 程阳阳
责任编辑:胡一峰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04期(总第31期)目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汇总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