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中的“文”不必多说,以文学评论为主,从事文学评论的专家学者众多,但是对于“艺”的评论,在当下的中国文艺评论视野中,属于小众。音乐评论作为分支之一,专家学者很多,真正致力于音乐评论工作的人少之又少。但是,音乐评论为中国文艺评论的发展提供了最大众化的需求,也为日益繁荣的音乐事业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音乐生活》杂志有着60年的发展历史,作为音乐评论的阵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音乐评论的发展,尤其是以八、九十年代音乐思潮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学术观点,《音乐生活》提供了争鸣的平台,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评论家。
近年来,《音乐生活》开设“音乐评论”栏目,从论人、品乐、评剧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评论工作,涵盖了音乐专业的方方面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高质量的文章和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才是音乐评论发展的根基,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一味的颂扬,而没有提出问题所在,这样的文章根本不能称之为评论。所以首先要摆脱“叫好”思维。其次,对批评对象的深入研究,不能流于表面,不痛不痒。要透过内容找出不足,提出论据。最后,建立品牌评论栏目。只有大家认可,才能有关注对象,这样,才能对文艺评论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扩大其影响力。
在这个文艺作品商业化的年代里,流水线生产已经是文艺作品的常态,如何改变作品有高原无高峰的状态,评论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大力发展评论工作,让评论的语言更有力量,才能对流水线作品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创作出更多经久不衰的、不愧于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音乐生活》作为文艺发声的阵地,一定会坚守原则,为中国文艺评论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支持。
崔健
*崔健:《音乐生活》杂志执行副主编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