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出戏,不同的人看了之后对其判断却大相径庭,有的人认为是时代杰作,甚至要载入史册;有的人却认为毛病多多,广泛推广后定会贻患无穷。一出戏,大家看后见仁见智,有各自评断的权利,按说无可厚非,这本是文艺评论的正常现象。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如果针对的这部作品为社会所重点关注,对同时代作品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那么这种评论的分歧就要引起重视;第二,无论是赞誉者还是批评者,如果他们都是业内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影响力很大,那么他们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认识便会强化整个评论界的分歧。所以,细察之,如果对这种现象仅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含混概括,未免有文过饰非之嫌,说得严重一点,这足以证明当今评论界在美学上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撕裂和混乱。
对文艺评论而言,学识素养重要,生活阅历重要,眼界胸怀重要,但最重要的,当是敏锐的鉴赏力。如果评论缺少了敏锐而精准的鉴赏力,那无论评论者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信息和华丽的文字表达,都将是无的放矢。当然,敏锐的鉴赏力和学识素养、生活阅历、眼界胸怀等并不冲突,一个优秀评论家的鉴赏力往往是在后者诸类的长期积累中养成的,但是,对鉴赏力而言,尤为重要的两点是:对艺术本体规律的熟练把握和优秀作品的长期陶冶。一个评论者具备了这两点,眼界自然会提高,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不会拘束于“情节叙述+主题阐发+创新突破”的写作套路,才不会简单地以一些大而无当而又语焉不详的僵化话语来框架作品,才不会总跟在主创后面为其做解释说明,做实践的护法。
所以,文艺评论影响力提升的阻力不在于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不在于众声喧哗的非专业化,而在于评论者自身美学视界的僵化。
赵建新
*赵建新:《戏曲艺术》编审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