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根与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文化自信,认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并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作为以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性期刊,自创刊以来,《民间文化论坛》(下称《论坛》)一直立足于本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是其题中之义。
一、打造特色栏目,传播文化批评的中国理论。《论坛》聚集一大批国内学者,在栏目设置和论文组织上进一步加强了学术性、先进性、思辨性,已经形成自身特色栏目,尤其是“前沿话题”“关键词”“特别策划”,其中一些话题的讨论和研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前沿话题”坚持以科学的学术标准引领民间文艺发展,引导民间文艺界立足于时代前沿,思考、研究和讨论有关民间文化的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为学界讨论重点、热点问题提供了稳定栏目,同时也为新理论、新方法提供了“试验田”,充分显现了“论坛”的特性,从学术、学理的角度对国家的民间文化政策措施进行科学、恰当、及时的研究和阐释。《论坛》已成为民间文艺实践活动和理论互助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服务学界的理论话语中心。
二、放眼国际视野,加强文化批评的学科对话。《民间文化论坛》长期保持着与国外学术界的密切联系。《论坛》及时组织学术的话题的研讨,已经做到了与国际学术界同步。随着刊物学术质量的提升和学界影响力的扩大,刊物吸引了美国、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一批知名的国际学者为《论坛》供稿,包括为中国学界所熟知的美国表演理论的开创者理查德•鲍曼、德国民俗学家沃尔夫•冈卡舒巴、英国艺术人类学家罗伯特•莱顿等。2016年起,刊物将国际编委纳入编委会。同时,《论坛》积极关注国外学术动态,引入翻译国外优秀的研究文章,第一时间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
三、拓展宣传渠道,增进同行业的交流合作。目前,《论坛》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NSSD、维普网系列数据库收录,并与《新华文摘》《人大报刊资料中心》《社科文摘》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将优秀的稿件推荐到重要学术平台,增强了学术传播效应和学术影响力。另外,《论坛》还与日本东京大学、神奈川大学、日常文化研究会、韩国首尔市立大学等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形成互赠期刊的常规机制。
丁红美
*丁红美:《民间文化论坛》编辑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