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大数据,走出传统文艺理论期刊新道路
——以《当代文坛》为例浅谈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传统文艺理论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数的信息通道被打开,文艺作品、文学评论通过电子媒介的平台迅速流动,以纸质刊物为首的传统媒体遭受到电子媒体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而一个强大的新媒体时代正不可逆转地到来。在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新媒体时代,《当代文坛》作为传统老牌文学评论学术期刊又应该如何提升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呢?我想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多方位融合,以传统带新变
《当代文坛》创刊于1982年,系西南地区第一家专业文学评论杂志,在过去的35年间,受到广大作家、批评家、专业文学爱好者的厚爱,成为梳理和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的重要媒体。
作为文学评论学术期刊,由于受众的特殊性(和大众文学受众不同,需一定学术知识基础),专业性要求较高,多为高校中文系专业师生、作家、评论家,故受众范围较为狭小。在过去的时间里,基本上依循传统纸媒的出版方式,以邮寄的方式向外出售刊物。由于杂志出刊又属于双月刊,很大程度上导致期刊的周期较长,读者对刊物的阅读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既要继承传统学术期刊的严谨规范,保障刊物质量,又扩宽受众范围打开新的渠道,这是包括《当代文坛》在内的所有业界文学评论杂志共同的局限。因此,要打通这个局限,电子媒体的运用无疑是为其传播力与影响力打开新的窗户。从1987年开始,《当代文坛》便成为国内第一批上传电子版本的刊物,随着自媒体的开发应用,2015年11月当代文坛编辑部成立微信公众号(DDWT1982),刊发《当代文坛》纸质期刊上已出版的部分文章,在原文链接里直接可点击中国知网上传的全部期刊文章,多方位的融合,依托期刊本身,以传统带新变,进一步拓宽了受众的阅读渠道,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数字化媒体运用,打造精品阅读平台
2016-2017年是文艺评论自媒体的井喷年,在这两年间,成立了几百个微信公众号,这里不仅有高校学术方针团队如“学术莫言”(莫言研究成果)“春温秋肃”(南京大学)“华大文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官方微信)、作协文联团队如“中国文艺评论”(中国文联)、“四川作家网”(四川文联)、传统文艺评论学术期刊团队如“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当代文坛编辑部”以及各报纸团队等、甚至还有学术个人如“谢有顺说小说”(谢有顺)“北师赵勇”(赵勇)、公司企业团队如“文艺批评”“慧田哲学”(深圳市龙华新区微行辉网络商行)“哲学与艺术”(北京隆昌翰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史学190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美人倾听”(深圳女人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正如黄鸣奋教授所讲:“在媒体系统变得日益复杂多样的情况下, 一方面对所用媒体的选择拉长了菜单,另一方面利用媒体已经成为不二选择。复杂媒体系统的不确定性具体化为不可控性、 不可测性、 不可证性,既增加了文艺创作和评论的难度,又为发挥创造性留有余地。 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从事文艺评论的人不能不关注所评论的作品的媒体定位,也不能不关注自己为这些作品撰写的评论的媒体定位”。而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的创造性最主要来源于创意,或者说是文艺评论作品的再创造和二次传播。如何在庞大的微信平台里脱颖而出,持续稳健发展,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在融媒体时代数字化媒体的综合运用,即图文编排、多种链接、平台跨越(由微信到网站)、音画视像,线下互动等等。
2017年开始,当代文坛微信公众号开始不断发展,由于所刊发的学术文章字数较长(一般在8500以上),电子屏幕阅读会给人眼带来比纸质刊物更强烈的光倦感,因此美观的排版和图文配置尤为重要。在公众号里字体大小、图文搭配、色调审美都是不可忽视的小细节。只有将这些细节通过微信公众号专业排版编辑,才能给受众带来再次传播的美感与享受,使得作品被赋予重生的价值。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当代文坛》新媒体除了立足内容为王的基础上还会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强强联合,互利互助,拓宽交流渠道,打通作者、杂志、读者之间的壁垒,进一步紧密联系读者群和作者群。
三、占领阵地方向,把握大数据平台
新媒体既为我们创造了共享海量信息、接触多元文化的条件, 又对我们提出了慎思明辨、兼容并蓄的双重要求。在网络平台里,占领正确的思想导向阵地是文艺评论传播的前提和政治基础。在微信公众号里,相比学术团体、个人或公司投稿的不稳定性、个人化和快速化,文艺评论的期刊因有公开刊号更受到社会政府机构的监管,稿件多为已在纸媒上刊发过的文章,因而政治把控性相比其他新兴媒体更为严谨。《当代文坛》微信公众号每周推出一篇已在最新刊物里刊发的文章,由主编审定推出,优中选优,确保所推送文章的政治导向,占领思想高地。
而大数据平台的监管与掌握,则需要对后台及时处理与追踪。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我们可以在后台收集受众所在省份、男女比例、文章点击率、分享数量等多种数据记录。这些记录的追踪,可以使我们在推出微信平台的同时,了解受众的最新动向和需求,及时地与受众联系交流,可以架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桥梁,扩大文艺评论的传播,增强文艺评论的影响力。通过对“当代文坛编辑部”后台大数据追踪,对于点击率我们发现以下几个有趣现象:
1.区域性明显。一般刊发文章后,阅读量和点击率最多省份为杂志所在地和作者工作生活地。这说明传播的方式由传播源开始向外延伸,影响幅度由朋友圈的二次传播为主。
2.目录与名作者点击率偏高。在2015年至2017年9月为止,所有刊发的微信素材里,点击率最高的便是每期目录和名家作者文章。前者体现受众对微时代的数据内容简洁而丰富的需求,后者体现了受众对学术权威的信服与追从。
3.男女比例的失衡,这说明在目前文学评论受众里男性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4.受众分布由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偏远地区递减。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仍是最活跃的评论地区,这和经济文化发展有直接原因。
5.相对文学作品或一般评论杂文,文艺理论学术期刊受众较为狭窄,点击率远远不能和前者相比。
总的来说,要提高文艺理论期间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就是要让新老媒体最大化地融合,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影响力最大化,传统媒体要巩固其权威性,而新媒体则是要不断开创出新的传播方式的传播形态,并以此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从《当代文坛》杂志中管中窥豹,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如何提高文艺评论传播和影响力新方向和思考,把握住大数据时代,走出传统文艺期刊新道路。
任皓
*任皓:《当代文坛》网络编辑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