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正文

河南文艺评论界: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

2021-09-02 阅读: 来源:顶端新闻APP 作者:河南评协 收藏

河南风光(图片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日前,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文艺评论界引发热烈反响。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及时组织我省文艺评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大家既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为进一步推进《意见》的贯彻落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文艺评论事业发展,现编发部分名家学习体会,以飨读者。

  孙先科(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文艺评论必须做到既学理严密清晰,又活泼有生气

  文学艺术是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结、汇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气、神的重要载体,而文艺评论则是将这种精、气、神阐发出来,将其通达到社会、人民中间去的重要中介环节。一个健康的文艺评论环境,一套有效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有助于发挥文艺评论良性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审美功能。

  那么,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的文艺评论环境和形成一套有效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呢?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文艺评论必须遵循的宗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文艺评论的立场与方向性问题。在“二为”的方向前提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为文艺评论开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建立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纲领。只有坚持这个纲领,才能保证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在方向上不迷失,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才能保证文艺评论正确的价值导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文艺评论可以充分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批评语汇为我所用,以丰富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

  第三,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加强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文艺评论是文艺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文艺评论家如果不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学术素养,对文艺现象、文艺作品只能隔靴挠痒,空谈议论,文艺创作者不买账,读者也不买账,文艺评论根本就无从发挥。

  第四,文艺评论要以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面目与读者见面。强调文艺评论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并不是要把文艺评论写的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以显得有学问,恰恰相反,文艺评论必须做到既学理严密清晰,又活泼有生气,才能赢得读者,才能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引导读者阅读,提升其鉴赏能力的作用。良好的文风是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得以建立和发挥其功效的重要保障。

  席卫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及时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

  近期,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反应了大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文艺批评工作给予的重视和期待,简明有力地提出了对当前文艺批评工作的要求,又系统而辩证地阐明了中国特色文艺批评的建设思路,强调了原则、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好《意见》,是我们文艺评论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河南历史积淀丰厚,又面临时代发展重要契机。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中原地区的文艺必然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讲好黄河故事,发扬太行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创作与批评的良性互动。如何增强文艺评论的可信度、有效性和影响力,推升文艺作品的高度、品味和艺术价值,为人民、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命题。

  首先是讲态度。河南的文艺评论工作者群体应怀着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深入学习和领会《意见》的主旨要义,站稳脚跟、明确方向,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主动将《意见》精神内化于心,并转化为多出文质兼美文艺评论的动力源泉。

  第二要讲理论。文艺评论要有问题意识和批评精神,发现问题、抓住关键、深刻剖析、价值引领,以及审美启迪都需要专业理性。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将继承与创新、批判与借鉴结合起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深入挖掘中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积极助推“黄河学”、“宋文化研究”等带有中原风格的区域文化品牌建设。

  第三要讲方略。充分发挥评论家协会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各方形成合力,构建有情怀、有态度、有能力的中原地区文艺批评工作者群体,建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文艺评论生态;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鼓励更多评论者及时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不世故、不妄议,以理服人,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我们要走的必由之路。

  李红艳(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东方艺术》主编):

  尽一切可能告诉大家“可能性”究竟有多丰富

  通过认真学习,结合河南文艺评论工作的实际,谈以下三点:

  1、文艺评论者需要怎样的专业素养?《意见》指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什么是权威专业的文艺评论?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评判标准,这既是对文艺评论树起的一座高标,也是对文艺评论者专业素养的要求。正确的价值观、历史的眼光、开阔的视野、专业的素养、都是缺一不可的。而且文艺评论不同于学术研究,它和现实创作关系更密切,和普通受众关系更密切,因此,评论者在具备上述素养的前提下,还必须密切关注现实创作,具有敏锐的鉴赏力、从容的表达力。这样,才能写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可读性强,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评论文章。

  2.创作者需要什么样的文艺评论?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的时候,作家毕飞宇给我们说过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他说,艺术评论所承载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告诉大家“可能性”究竟有多丰富。考验批评家真正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你的学术素养,你的专业素养,你的生活体验,你的情感情怀,究竟能为他人生发出多少可能性来。他还说,我在看文学评论的时候,从来不在意他是不是说出了我想说的,我真正在意的是,他是不是说出了我没有想到的。

  文艺评论从来不是说好话,不是表扬稿,不是做创作者的吹鼓手,不是解释创作者的创作初衷,更不是验证创作者的创作初衷,而应对文艺起启迪、启发、拓展作用。毕飞宇老师所说的“可能性”,就是《意见》中所提到的文艺评论的引导、提高、引领、镜鉴作用。而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评论者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3、我省的文艺评论哪些方面应该加强?河南的文艺评论目前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是首要任务,具备上述提到的专业素养、能够进入全国平台的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还太少,评论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均有待提高。其次是门类之间的不平衡。目前我省文艺评论类别之间差异很大,总的看来,文学最好,戏剧次之,影视、音乐、美术、摄影、舞蹈、曲艺等评论较弱,专业评论人才很少,即使是像艺术科研院所这样的单位,这些门类的评论人才也是稀缺的。希望有关单位能够重视,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加强这些门类的评论建设,使得我省的文艺评论能够实现普遍繁荣。再次,加强评论阵地建设,《东方艺术》《南腔北调》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文艺评论联盟的成员单位。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阵地建设,并通过阵地平台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

  李勇(河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郑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构建文艺评论的当代性

  近日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文简称《意见》)颇有体会。《意见》对当代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了前进方向。作为文艺评论队伍的一员,我就我自己从事的当代文学评论工作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意见》提到:“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这段话对我触动很深。

  我主要从事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工作。当代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也是人们目前最不满的两点:一是不说真话,或者说没有勇气或能力说真话;二是不说人话——喜欢搬弄概念,堆砌术语,炫耀理论,而不能或不愿用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说话。人们对当代文学的批评,基本都是指向这两点。这些批评,指向了批评者的职业操守、从业能力,以及某种习焉不察、察而不改(或难改),甚而不以为意、耽溺其中的表达习性。这两点,应该也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最大弊病。文学批评按理说应该发挥的是啄木鸟的功能,而今在很多人眼里,啄木鸟似乎成了一味学舌、饶舌的鹦鹉。

  当然,当代文学批评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只是批评家道德操守和能力的问题,它们当然存在,但也许并不关键。关键的问题,我认为还是深层的体制性问题。

  当下的文学批评主力军,应该是在高校的学院派。学院的文学批评从业者数量最多,产出也大,但是社会影响力却非常之有限——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毋庸赘言。然而,问题在哪里呢?主要还是在于高校的体制性弊端。特别是高校这些年通用和惯用的项目化、论文分级等机制性引导和诱导,使得学院批评不仅力量萎缩(批评者更多转向更易获取项目资助和刊文机会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个性与活力更遭到损害。学院派更追求学理性,排斥感性,所以其文学批评更重视历史视野,更重视学理分析,这本无可厚非,但受制于高校体制功利化的困束与引导,这种追求却日渐异化,并形成了一种从西化的概念术语堆砌,到佶屈聱牙的长句经营,看起来正经八百,实则矫揉造作、拿腔拿调、装腔作势的“学院腔”。这种“学院腔”,外人厌憎不说,自己常常也不愿多看几眼。

  《意见》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这一点对改进当代文学批评不良现状来说,可谓恰当其时。然而,到底该如何构建具有我们自己民族风格的“文质兼美”的文学批评呢?这显然也是个难题。

  不过,我注意到当代文学批评中倒是也出现了一些有启发性的新现象,比如近年比较踊跃的作家批评,王安忆、格非、毕飞宇、张悦然等小说家都有批评著作问世。而且,其中还出现了一些学界和一般读者都叫好的作品,比如格非的《雪隐鹭鸶》、毕飞宇的《小说课》等。这些作品写得确实非常好,它们有的才思敏捷、文采灼灼(如《小说课》),有的沉郁古朴、缜密厚实(如《雪隐鹭鸶》)。这些作家以其卓越的文笔和情怀,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可以说进行了一次涤荡。它们当然不是尽善尽美,但至少在如何改良文风、走近时代和大众方面,给当代文学批评者树立了好的榜样。

  当代文学批评,尤其是学院派,如果一直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只能越来越萎缩。改变当下的文艺评论风气,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延伸阅读:

  让文艺评论充满正气、朝气和锐气——各地文艺评论家协会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

  文艺评论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关于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徐粤春:聚焦“做人的工作” 汇聚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的强大力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