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历史,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建党百年来,中国文学艺术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为党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伟大复兴作出了独特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文艺评论作为党领导文艺的重要手段,发挥了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的正大气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四史”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向前的一门“必修课”,也是繁荣和发展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的一门“必修课”。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如何抓住建党百年的伟大契机,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有效结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助力讲好党的故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四史”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虽内容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理念展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把做好“四史”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引导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四史”,帮助其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完善。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作为党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创新方法、形式、载体,增强“四史”宣讲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助力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让文艺评论成为“四史”宣传教育的“扩音器”。在这一方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例如,积极关注和聚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组织文艺评论家观摩在京演出作品并撰文评论,推出了一批优秀评论文章;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围绕建党百年这一主题的研讨会,如4月举办了田连元《话说党史》评书创作研讨会,6月举办了电影《1921》观摩研讨会;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开辟了“建党百年”专栏;等等。通过上述举措,营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浓厚氛围,进一步促进人们对党史尤其是党百年领导文艺评论的历史的认识、了解和理解,是文艺评论助力讲好党史故事的生动实践。
田连元《话说党史》评书创作研讨会与会者合影。(王朝鹤摄)
电影《1921》观摩研讨会现场
回顾百年评论业绩鼓舞人民信心决心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面对国外各种反华势力的抹黑、诬蔑和挑衅,我们更需要以深邃的历史思维,回顾历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自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把党取得的辉煌成就讲给人民听,在回望历史中找寻初心使命,在展望未来中坚定信心,增强自豪感,激发爱国情。回顾百年中国文艺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文学艺术生产实践的百年创新发展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回顾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百年辉煌成就,正视经验和教训,才能发挥好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创作引领、舆论引领等重要作用,评论事业自身也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理性、科学的发展。在这一方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动作为,早在4月,就在江西举办了“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 5月举办了“建党百年与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7月在山西举办了“百年征程时代光影”研讨会,等等。一系列研讨活动回顾总结百年来红色文艺创作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共同探讨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价值和未来发展,获得了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启迪了思想,激发了干劲,进一步鼓舞了人民群众特别是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信心和决心。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现场
“建党百年与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现场
用好红色文艺宝库创新评论表达方式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优势,深藏着伟大事业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要让“四史”宣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可以而且应该用好红色文艺这个宝库,其中文艺评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文艺评论的科学、正确阐释、解读、引导甚至纠偏等,才能更好地帮助人民了解进而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刻内涵。历史从来不晦涩生硬,关键在于如何让历史走近群众。文艺评论要想阐释好红色文艺作品,关键要把握住两个要点。一是创新评论表达方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好的表达方式,再好的文艺评论也可能会湮没无闻。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应采用新的表达方式,符合当下人民的审美趣味。文风亲切可感、说人话、接地气。让人民群众听得懂是基础,然后他们才愿意听,进而才可能会有所思、有所得。通俗易懂的内容,生动有趣的言说,具有审美性和思想性的评论,才能循循善诱,增进共识,引发情感和理智的共鸣。二是拓宽评论表达渠道。文艺评论既需要内容上的推陈出新,也需要渠道上的不断扩界、破界。比如丰富数字化产品供给。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如此普及的今天,新媒体渠道、数字化产品是各族人民随时随地学习“四史”的重要途径。文艺评论也应具有“产品意识”,注重用户体验,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推陈出新,不局限于传统长篇大论的文字评论,比如可以生产短视频评论,文艺评论家也可以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加入弹幕评论的大军。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抓住建党百年这个契机,多措并举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有效结合,让红色精神始终焕发时代光彩,为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贡献才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作者:艾超南,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