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属于人民,文艺为了人民
——党领导文艺评论百年历程
文艺批评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应当有助于关注人的生态,提高人的素质,体现人文关爱,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人民的观点,是因为人民是文艺的主体。文艺属于人民、文艺为了人民,这是文艺的根本宗旨,理应成为文学艺术的主体。坚持人民的观点,就是坚持文学的人文精神。
百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胜利。在党的领导下,百年来,文艺为党的事业,为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作出了独特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艺评论是党领导文艺的有效方法和有力手段,发挥着引导创作、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一
1915年9月陈独秀于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次年,《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启发新觉悟,造就新青年为主旨。他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生活文学”,对构建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文艺评论体系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茅盾是早期的共产党人,也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在《文学与人生》和《什么是文学——我对于现代文坛的感想》中,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在《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中,茅盾指出:“我们希望文学能够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其文艺主张,既是要求文学必须具有“激励人的积极性”,担负起“唤醒民众”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同样是衡量文学评论的原则和重要条件。
郭沫若随着大革命的发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革命与文学》一文中,明确指出目前存在着“革命文学与反革命文学”,号召作家“应该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认为“革命文学”应该反映我国革命的现实生活。从内容上对“革命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评论标准。
上世纪30年代,党的领导从多方面促进了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鲁迅先生对构建革命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提供了很有见地的论述。他在1928年4月4日回复冬芬来信的《文艺与革命》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文艺的本质与社会功能、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以及文艺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艺评论论述,对深入研究文艺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如何解构文艺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理论方法。
二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出席并讲话,次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式发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但回应了当时延安文艺界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也对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有关革命文艺论争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作了重要总结。它以回答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为中心,展开了对于文艺的审美特性、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与政治和革命、文艺与广大人民群众、文艺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文艺的革命内容与完美形式、文艺创作中的人性与阶级性、文艺的歌颂与暴露、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批评的重要性与批评标准以及文艺发展中的继承、借鉴与创新等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辩证的论述。
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现实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文艺的美之所以区别于现实的美,是因为它“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提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按着艺术标准来说,一切艺术性较高的,是好的,或较好的;艺术性较低的,则是坏的,或较坏的。”——当然这只是从动机上来看,判定好坏还要结合社会效果,从政治上说,“有为大众的动机但无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也是不好的。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标准”和“三统一”有其历史背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批评了发生在延安时期的8种糊涂观念,主要是:1、“人性论”;2、“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3、“从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4、“从来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5、“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6、“我是不歌功颂德的;歌颂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大,刻画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7、“不是立场问题;立场是对的,心是好的,意思是懂得的,只是表现不好,结果反而起了坏作用”;8、“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复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的错误,就要妨害创作情绪”——这8种错误观念,既是最基本的也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两个标准”和“三个统一”,构建了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体系。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具体是:(一)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三)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四)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而“三统一”原则,是对文艺批评标准的理论的解读,对当时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理论提升是有教育作用的,而讲话中对8种糊涂观念的论述辨析,则可以看成是对这种理论在政治方面存在问题的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诠释和注解,对解决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的模糊认识乃至以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毛泽东同志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中论述文艺,但《讲话》所阐述的基本思想是符合文艺的普遍规律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文艺问题第一次作出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它也是毛泽东所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人生观在文艺领域的体现。
三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指导政策。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不仅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革命的进步的作家队伍的会师,同时明确了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指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进入新时期。新时期以来,党高度重视文学事业,坚持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重申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要求“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的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这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构建。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赵维国)
四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艺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和批示,进一步强调文艺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为我国文学事业指明了方向。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次年10月14日,《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我国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针对当前文艺发展的实际和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阐述,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提出文艺批评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就是建立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实质内容,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这十六个字。
引导创作,核心就是文艺批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历史唯物主义十分重视物质生产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这就必然重视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普通工人、农民这样的劳动者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思想资源,《尚书·商书》里就提出“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恭承民命”等说法,实质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而在文艺上,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思想发展策源地——延安红色文化,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其基本思想就是革命文学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学活动的主体,必须把写作的目的、写作的服务对象,即为什么人写作作为根本问题、原则问题。革命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具体来说:1、人民的文艺应当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2、强调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树立劳动人民的世界观,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3、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文艺要表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4、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发展的欣赏能力和需要,把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5、人民群众的审美价值标准是文艺批评的根本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他提出了党对文学艺术的基本要求:“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因为:第一,人民为文艺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的这段话,在今天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正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厚的物质财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其次,人民为文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从理论上讲,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精神财富的根本源泉。没有这个基础,许多艺术的成果就不可能创造出来。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活水源头。最后,人民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急切的需要。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一、要满足人民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品位有了更高的期待,文艺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以充沛的激情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定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要把文艺创作的根深深扎在人民之中,更好地为人民写出优秀作品。
文艺批评要坚持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这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国人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基础上,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同时大规模开拓创造而形成的精神体系。其主要特征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这是当代中国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当代文艺以多种形式在多个层面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文艺作品中的贯穿方式多种多样,既会作为思想主题直接灌注到作品的整体,也会作为点睛之笔在关键处得到揭示;既会作为思想背景得到淡淡的描绘,也会作为主要情节得到浓笔重墨的描写。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文艺的灵魂,也是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重要内涵。
提高审美,实质上是文艺批评要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是恩格斯1859年在写给斐·拉萨尔的信中明确提出的。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二者的关系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毛泽东文艺批评的理论资源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学评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它所表征的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文化立场。马克思主义以及毛泽东文艺评论思想,无疑对促进当时的文艺运动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依据文艺的实践要求,提出的“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特别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丰富与创新。这是因为:
文艺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中的现实生活的产物。社会历史和生活结构决定、影响和制约着作家作品的文化思想结构。文艺的性质、功能、价值、思想内容都植根于所属时代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文学结构受历史和生活结构的决定和制约。文艺反映社会历史风貌。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作家作品,必然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历史风貌,是被主体化了的、被情感化了的、被虚构化了的、被形象化了的社会史、风俗史、思想文化史。文学艺术是社会历史和生活的一面镜子,文艺表现社会历史变革,文学应当表现和促进社会环境的变革。
文艺批评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应当有助于关注人的生态,提高人的素质,体现人文关爱,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人民的观点,是因为人民是文艺的主体。文艺属于人民、文艺为了人民这是文艺的根本宗旨,理应成为文学艺术的主体。坚持人民的观点,就是坚持文学的人文精神。而这里的人文精神,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仁爱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建设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艺批评要传承我国古典美学的精神血脉和不断“辩证取舍”世界文艺批评珍贵资源。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基和血脉,是华夏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之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究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在这里,他从我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与古典美学等方面,高度凝练出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仍然在延续着滋润着当代人文精神的核心概念,并倡导能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以及文艺批评中得到正面的积极的反映。文艺批评还要不断吸纳世界文艺批评珍贵资源,其原则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尤其是“辩证取舍”,就是要“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世界文化由于是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文化积累而生成,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来“辩证取舍”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益的积极的营养因素,构建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多出精品,要求文艺批评要促进创作以精品奉献人民。文艺精品是扎根本土、深植时代,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文艺学术产物,而文艺批评则帮助和提高我们思考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只有将文艺批评紧紧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展现出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和当代中国人的丰富生活,才能更好地坚持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承担起文艺批评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任,以探索真理、揭示问题、真诚批评为天职,对文艺作品作出负责任的审美判断,又具有深刻的洞察未来的能力,善于在错综复杂的文艺现象中把握文艺发展本质和规律,以评论之笔引导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引导群众提高文艺观赏水平。
引领风尚,这是文艺批评的精神内涵。文艺批评的衡量标准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所谓思想精深,是文艺作品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力量。所谓艺术精湛,就是文艺作品要塑造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人形象,因为,他们身上凝聚着时代精神,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我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所谓制作精良,就是要精益求精而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而绝不能“将就”,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供读者反复阅读、观看、欣赏,才能称得上是当代的经典文艺作品。
回顾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构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始终贯穿着文艺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升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在当下,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才能永葆青春蓬勃发展。
(作者:柏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正高级教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