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510/index.htm?page=/page_2/202105/t20210509_544222.htm&pagenum=2)
建党百年来,中国文学艺术在党的引领下蓬勃发展,为党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伟大复兴作出了独特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百年中国文艺史,就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发展史。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繁荣发展、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一百年。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孙艳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以来,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倡导者,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发展,以《新青年》等刊物为阵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1920年9月,《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与同年11月秘密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一起,为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1921年,自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天起,党就高度重视文化宣传工作的领导权问题,党的第一个决议《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要求“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任何出版物,无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均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中共一大决定设立宣传局,在超过十人的地方委员会,应设“宣传委员一人”。党从成立之初,便意识到了文化宣传与开展革命的重要关系。
中共二大(1922年7月)决定出版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中共三大(1923年6月)前后,由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形成,党通过组织工人俱乐部或者工人学校的读书会、研究会等组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纲领、方针、政策,创新性地运用民间艺术去传播,如说书、讲故事、民间大鼓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认识。许多共产党人提出文艺工作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如邓中夏在1923年提出诗歌“多作能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多作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等。
随着国共合作的发展,国民党内部分化严重。中共四大(1925年1月)通过的《对宣传工作之议决案》,要求宣传鼓动工作中,“传单、小册子的内容,讲演人的口号均宜十分切合群众本身实际要求”。“五卅惨案”后,党在各类座谈、演讲之外,主动利用通电、宣言、启事、广告、壁报、招贴、标语、传单、信函等,采用人民群众接受度很高的小说、话剧、歌谣、鼓词,争取论战主动权,打击国民党右派反共势力。1926年7月,党的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宣传部工作议决案》《农民运动议决案》等15项决议,对出版物、编译工作做了新安排,专门提到宣传工作“利用画报、标语、歌谣、幻灯、小说式的文字……不要作毫无兴趣的机械式的讲义式的灌输”。党的文化宣传策略的创新调整,符合时代和人民需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主张以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推动宣传工作,以唤起人民的革命意识。可以说,宣传工作的领导权问题及文化宣传领域内文艺工作的方法论创新,是党成立初期文艺方针策略的重大创新。这一时期,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民众戏剧社、语丝社等一批文艺社团组建,沈雁冰的《论无产阶级艺术》《文学者的新使命》,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文艺家的觉悟》,邓中夏的《五一纪念歌》,贺绿汀的《暴动歌》等面世,推动了党的文艺工作发展。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此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等社团相继成立。党以这些文学艺术组织为基础,组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传播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以鲁迅、瞿秋白、沈雁冰、夏衍、田汉、许幸之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左翼文艺工作者,探讨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冲破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在革命根据地,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积极推动文艺发展。一是积极办报办刊,如《苏维埃文化》《红色中华》的文艺副刊《赤焰》;二是组织各式各样的文艺体育活动,组织歌唱组、演剧组、足球组等;三是组织、参加或帮助建立书店、学校、剧团、演说辩论会、文学科学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始终强调对工厂、学校、农村、商店、兵营的宣传鼓动工作。在这期间,毛泽东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地位高度重视,要求组织专门的宣传部门指导、研究宣传技术,多次提出文艺应当与群众结合,认为“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改革……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国统区对文艺与宣传、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反思,批判文艺工作中出现的“左倾”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在革命根据地大力开展文艺活动,改进宣传策略。这些纠偏与改进标志着党的文艺方针策略随着社会形势发展、社会现实条件不断自我革新。这一时期,红色戏剧《最后的晚餐》《农奴》,丁玲的《母亲》,茅盾的《蚀》《虹》《子夜》,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巴金的《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日出》,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作品面世,强化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也具有较高艺术水平。
(书封图来源于豆瓣)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丰富和完善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党的文艺方针策略。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提出艺术工作者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及良好的艺术技巧;艺术作品则要有好的内容,适合时代和大众的要求。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942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的经验,阐述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态度与基本主张,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等做了论述。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明确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当前中国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党的文艺政策”概念。
这一时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早日赢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形成了党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基本成熟。这一时期党的文艺政策坚持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权,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研究了文艺与阶级的关系,厘清了文艺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对建立文艺统一战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革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认识,是党的文艺方针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文艺工作区别于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标志。正是在党的正确的文艺方针的指导下,大批文艺协会和20余种刊物在延安创办,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诞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向太阳》,郭沫若的《屈原》,鲁艺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冼星海、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郑律成与公木的《八路军进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