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文艺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103/17/content59021.html)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如椽巨笔生动描绘了从1915年到1921年6年中社会文化思潮风云激荡的历史嬗变轨迹,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所植根的思想文化基础与社会背景,生动展现了觉醒年代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该剧厚重恢弘的艺术特色恰如其贯穿全剧的版画影像风格,与全剧深刻丰厚的精神内蕴互为表里,借2020年岁首播出的先机,更使其甫一播出就赢得巨大关注,也引发诸多思考。
展现觉醒年代思想文化与社会变革的深层机理。《觉醒年代》是一部探寻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的史诗性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新文化运动新旧文化交锋,志士仁人围绕救国之路对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社会改造方案的思考、探索与选择。袁世凯复辟、新文化运动、张勋复辟、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建党伟业这些大事件以及活跃于其中的毛泽东、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众多历史人物,观众们都是十分熟悉的。然而,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的观众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共早期党史、领袖/作家传记等史料、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却未必那么细致充分,这表明电视剧形象地展示那个年代的觉醒脉搏还有着非常开阔的创作空间。
作品对历史的触摸带有多声部的对话特色,这种对话或指向历史掌故(如辜鸿铭的恃才放旷、“辫子之说”),或指向某些作家的文章,包括小说中描绘的经典场景(《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鲁迅出场身后百姓争抢人血馒头、“铁屋子”“狂人”等),或指向历史大事的纪实影像资料以及相关的影视剧创作(如袁世凯复辟、五四运动)……由此构成了一个繁复的话语交汇场,形成了犬牙交错的互文创作体系,调动着、触发着不同审美心理图式的观众们的联想、想象与思考。同时,也构成了审美接受中丰富多彩的阐释空间。
作品从100多年前积贫积弱的民国时期入笔,袁世凯的窃国、复辟让蹒跚脆弱的中华民国再次跌入历史的至暗时刻。陈独秀等先觉者认识到洋务运动致力追求的器物现代化、辛亥革命试图实现的制度现代化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我们不只是技不如人,也不只是制度不如人,更重要的是思想、理念上的落后……”这正是陈独秀、李大钊大力提倡科学与民主以开启民智、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等刊物启蒙大众的初衷。作品在对历史人物的表现与评价上,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对陈独秀这位新文化运动主将、早期重要的共产党领导人有着丰满立体的展示(尽管陈后期犯了重大错误),显示出创作者公正客观的历史意识与精神视野。
电视剧准确捕捉了贯穿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直至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时代氛围以及宝贵的新生、青春与真诚气息,那是中华民族在重压万难之下奋力挣脱旧世界、奔向新世界的火中涅槃。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一批新文化的斗士们并肩作战、各领风骚,新思想的阵营也在不断交锋、分化、大浪淘沙。五四运动后,南陈北李两位主将取得共识、相约建党,而胡适与李大钊、陈独秀则渐行渐远,“问题”与“主义”之争实则是选择不同路径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分歧的冰山一角。一般而言,揭示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层脉动对于影像艺术表达是比较困难的,《觉醒年代》在这方面显示出较高的艺术造诣,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这种思想交锋及其复杂背景加以到位的艺术转换与有力呈现。同时,作品还巧妙选取了陈独秀与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父子间的激烈冲突为切口,将家庭父子冲突、思想文化交锋、社会改造与民族出路的探索咬合在一起,大大深化了父子冲突背后的精神蕴涵,突出表现了觉醒年代人们积极寻求民族出路的家国情怀。
作品的视野不只探入历史深处,更向世界敞开。剧中,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不只有胡适所崇尚的美国模式,有陈独秀、李大钊这些当年留日学生的探寻与比照,有留法青年学子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等人的不断觉醒与自我修正,有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结尾处,还有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夕,俄国代表对中国的具体指导和支持,如此也使《觉醒年代》有着宽广的世界眼光与精神格局,电视剧的精神意蕴更加深阔厚重。
匠心剪裁、立体呈现先觉者的精神世界与人生抉择。《觉醒年代》表现的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涉及人物、事件众多,如何裁剪、开掘、把握详略、处理过渡及节奏都检验着创作者的艺术功力。主创紧紧把握“红楼之一角,实有关中国之政治与文化”,以北大校园空间为核心辐射到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政治各个层面,在真切深厚的历史氛围和生动的情节细节中有力呈现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精神风采。儒雅、谦和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不拘一格降人才,礼贤下士,尊重、爱护学生,鼎力支持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作为第一主人公出现在荧屏上,在电视剧史上是第一次。人物塑造得丰满立体、颇为成功。开篇亮相时,乞丐装束以及遭围打的窘迫,一下子就将人物的放浪形骸、不拘小节表现出来,演员松弛自如的表演将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敏锐思想、才情学识、诗酒风流及其坦荡率真的清奇个性表现尽出。与之相对的,李大钊同样作为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也有着过人的学识与才情。同时,他更是一位朴实、热忱的人道主义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与工人阶级的天然亲近让他更多体察到中国底层的生存现状。他与娃娃亲夫人赵纫兰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剧中虽涉笔不多,但每一次都凝练而深情。一个眼神、几句对白、孩子们的游戏,就让李大钊的正直朴实、改造社会的热忱、认识的深化扑面而至。年轻一代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的个性也十分突出,在码头上的挺身而出,将饼中的小虫放到花上的暖意等,都表现出年轻人的勇敢、自尊、叛逆和良好品行。
该剧人物众多,确实不乏一些功能性人物,但总体上群像人物各具特色,新文化阵营中的钱玄同,守旧派辜鸿铭,陈独秀的朋友峻急的白沙、敦厚的孟邹,北大学生赤诚早夭的郭心刚、青涩中渐渐成人的柳眉等。这一切靠的正是创作团队的匠心巧思,剧中通过几个场景、动作、细节、简单对白就让人物笑语活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版画影像出新,运镜修辞巧妙。《觉醒年代》精神内蕴之真是借由新意充沛的影像之美来传达的。作品在现实主义创作的整体风格中,不时穿插电脑合成的粗粝朴拙的版画镜语,其黑色基调更加凸显了历史大势的浮雕感与凝重质感。同时,剧中又将这种版画镜头加以立体化、动感化,渐次变换为中景、远景画面,更好地展现出民国时期那沉郁顿挫的历史氛围与时代环境。版画这种艺术样式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有着特殊的作用与意义,鲁迅先生当年十分推崇。导演将版画效果自觉融入创作之中,自然生发出与特定历史年代的深刻联系,也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思想蕴涵与审美价值。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