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脱贫攻坚”艺评专栏>正文

《决战贫困》:兑现向人民的庄严承诺(李明泉)

2021-02-28 阅读: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李明泉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川观新闻”,查看网络文章,链接为:https://cbgc.scol.com.cn/news/902405?from=androidapp&app_id=cbgc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彻底改变中国绝对贫困现状的深刻革命。

  这是一部全球瞩目的根本改写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宏伟史诗。

  这是一次举世惊叹的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

  “悬崖村”诠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2020年8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从攀藤梯到上楼梯 四川“悬崖村”搬迁记》报道。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悬崖村”是从极端贫穷走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通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峭壁上的钢梯(2019年11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历史上,村民因躲避战乱聚居于此,与世隔绝,至今已经繁衍七八代人。13岁之前,某色伍哈没有下过山,没有去过悬崖村以外的地方。他的儿子某色布且也是在13岁时,才由他一路护着爬藤梯下了山,藤梯上有的地方只能容下半个脚掌。交通不便阻碍了悬崖村的发展,产业进不来,山货也卖不出去。贫穷让悬崖村青年男子的婚事极为困难。

  2016年,悬崖村的命运迎来了第一次转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上山的藤梯换成了钢梯,出行条件大大改善。2017年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宽带网络和4G信号打通了悬崖村的信息“天路”,许多村民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起直播,展现悬崖村的新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爬上山顶去看一看。某色伍哈意识到机会来了,他在悬崖村开起了第一家小卖部,卖啤酒、矿泉水、方便面。

  如今,48岁的某色伍哈于2020年5月11日带着家人,和乡亲们走下2500多级钢梯,告别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即“悬崖村”,搬进昭觉县南坪社区3号集中安置点。社区30栋住宅楼,黄墙灰瓦,富有彝族特色。某色伍哈的新居100平方米,水电气三通,电视机、洗衣机、热水器一应俱全。住上新房,某色伍哈家里只花了1万多元,其余都是政府补贴。从悬崖村搬下来后,在县城读初三的大儿子某色布且下了晚自习,就能回家住。

凉山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易地扶贫搬迁,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前,安置点附近,多个现代产业园已经动工,今后安置点的居民可以就近就业。为了丰富居民的生活,社区修建了活动中心、幼儿园、社区医院、健身娱乐设施等。这段时间,某色伍哈没事就围着社区转,希望能找寻到一个适合的铺面。“安置社区入住的居民越来越多,我还是想开个小卖部,既方便邻居,又能有收入。”他说,现在的日子是过去想都没想过的,“好政策卡莎莎(彝语,谢谢),未来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

  悬崖村的沧海桑田、今昔巨变,是中国脱贫攻坚、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就把“逐步消灭贫困,达到共同富裕”作为为之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向贫困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农村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四川把脱贫攻坚作为“治蜀兴川”发展战略、全局工作和中心任务来统筹谋划、全力推动。自脱贫攻坚以来,年均减贫100万人以上,是2001年至2010年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实施期间年均脱贫人数70万的1.43倍,体现了惊人的“四川速度”。2020年,四川将实现20.3万贫困人口脱贫、300个贫困村退出、7个贫困县“摘帽”,历史性地全面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缓解和消除贫困,反贫困行动伴随人类社会进步不断向前发展。在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确定了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降低儿童死亡率、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等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完成时间是2015年。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庄严宣告: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本实现。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感慨:“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悬崖村”从极度贫困走向新生和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人兑现向人民的庄严承诺,在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减贫目标的最有力证明。

  新时代反贫困理论的科学指引

  中国基本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还没有彻底解决我国深度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1842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成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在社会财富减退、增进及繁荣达到顶点三种状态下工人的状况,指出“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53)。马克思还区分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就是“以剩余价值为目的即以生产者群众的相对贫困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5)因此,“无产者只有通过消灭竞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才能获得解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3)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看待和分析贫困问题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消除工人阶级贫困化现象、关心人的利益、促进“自由人联合体”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思想,为新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认识与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紧迫性,强调坚持中国政治制度优势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的重要性,提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使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构建了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是对传统扶贫开发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兑现向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反贫困理论为指导,并在中国脱贫攻坚斗争中矢志不渝地贯彻落实,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得以如期实现。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龙沟乡黄芩种植基地,夏纪毅(右)为当地彝族群众讲授黄芩种植和采摘技术(2020年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四川以非常之举攻克底线任务

  兑现向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以非常之策,行非常之举,做非常之功,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四川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很多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都是贫困地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6个省份之一,有贫困人口625万、贫困村11501个,国家级贫困县66个、省定重点县22个,减贫任务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这场脱贫攻坚战解决的是几千年来都没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既要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又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要解决贫困群体的深层次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问题,攻坚难度极为艰巨而复杂。

  2012年,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开发式扶贫方针,为新一轮10年扶贫开发绘就宏伟蓝图。2013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启动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2014年,四川出台《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确立区域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两轮驱动”。2015年4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这是全国首部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地方性法规。2015年7月,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出台《关于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会后配套出台10个专项方案和若干年度实施计划,提出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十项重点任务”的消贫措施。这次会议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了整体布局和系统部署,在全省上下发出“脱贫困、奔小康”的动员令,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嘹亮冲锋号。

  四川始终坚持脱贫攻坚的务实性与创新性结合,积极探索把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和重点任务转化为具体四川特色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转化为具有操作性、实在管用的推进手段,固化为推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完善为贫困信息系统和监督管理制度,健全为精准考核体系和监测评估方法,上升为具有经验性理论性的精准扶贫模式。

  四川始终坚持脱贫攻坚的标准与脱贫相统一,严格推动各项政策措施与现行标准相匹配,不搞层层加码,以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四川始终坚持脱贫攻坚的质量与效益相结合,把提高扶贫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强化开发性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统筹平衡贫困县与非贫困县、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人口扶持政策,从造血功能、输血机制、失血救助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通过“输血”增强“造血”功能,千方百计保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四川打赢脱贫攻坚能够完美收官、取得全胜,根本原因在于具有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清晰明确的战略谋划、因势而动的战略调整,为脱贫攻坚大战奠定和提供了思想、政策、制度、资源、资金、产业、人才等雄厚基础和强力保障。

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彝族群众马海日聪喜搬新居(2019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脱贫攻坚大战的“四川实践”

  兑现向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不可懈怠、不能马虎、不走过场的神圣义务和责任。这就要求脱贫攻坚必须在“绣花”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充分体现四川脱贫攻坚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川实践”的新天地。

  四川脱贫攻坚战紧紧围绕“攻坚”和“精准”做大文章做细文章做深文章。过去,针对整体性或区域性贫困,采取“大水漫灌”式政策措施,取得明显减贫成效。但随着贫困对象向边缘性“点状”分布,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贫困堡垒,就需要在“攻”字上全力以赴,全面分析贫困县、贫困村、贫困脱贫的发展瓶颈问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分门别类制定一系列帮扶政策,把有的放矢之“攻”作为战略思维,把“攻”作为战术基准,把“攻”作为攻克精神,把“攻”作为脱贫意志和战斗过程。精准扶贫既是一次扶贫方式的改变,又是一次扶贫观念的改革。四川坚持以“六个精准”为工作导向,瞄准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群众最急需的事,识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四川脱贫攻坚的过程就是对“攻坚”和“精准”不断深化的过程:一是深化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分年度编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数据分析报告》;二是深化干部驻村帮扶,选派第一书记,组建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三是深化精准扶持措施,逐村逐户制定落实差异化、精细化的扶持方案和措施;四是深化资金项目管理,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五是深化扶贫脱贫实效,明确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的标准、程序和机制。

  四川脱贫攻坚通过实施“五个一批”计划,使贫困地区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是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从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二是实施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有计划地开展移民搬迁;三是实施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制定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实施办法;四是实施教育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从幼儿园到大学资助全覆盖,在彝区实施“一村一幼”建设,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资助无劳动力的特困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五是实施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对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移民、避灾搬迁。

  四川脱贫攻坚针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10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脱贫发展短板问题,让贫困群众时时感受到脱贫攻坚新成效。一是以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作为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解决贫困群众安居问题。二是培育增收富民产业,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启动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发展生态观光游、民俗风情游、康养度假游和红色文化游;培育一批“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对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地区,支持与省内发达地区共建“飞地产业园”。三是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和新村聚居点通硬化路。四是改善农村水利条件,确保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喝上干净水。五是升级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县域电网同网同价、供电服务均等化。六是抓好通信网络覆盖,以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为契机,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宽带乡村”建设,基本实现村村有宽带、户户有电视。七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五长”责任机制,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在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稳步推进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对在藏区普遍推行的“9+3”免费教育计划。八是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藏区包虫病、地氟病等地方病综合防治和大小凉山艾滋病防治工作。九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向贫困地区倾斜的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十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推动形成文明健康、勤俭节约、自立自强、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

  四川脱贫攻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央单位、广东浙江和省直部门的倾情相助和大力帮扶。2012年至2020年6月,24家中央单位深入四川开展定点扶贫,累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5.56亿、实施项目1339个,帮助引进各类资金25.93亿、引进项目646个,选派515名优秀干部到定点扶贫县挂职;广东、浙江两省累计落实财政帮扶资金99.57亿元,实施民生、产业、就业等项目2990个,帮扶藏区项目资金的80%以上用于农牧民住房改造、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等。粤浙两省还在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领域合作,累计引导1003家企业到四川投资兴业助贫,持续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共建产业园区144个。同时,全省379个省直部门全覆盖定点扶贫88个贫困县,累计投入资金79.22亿元、实施项目7468个,帮助引进资金14.52亿元、实施项目3538个。

  四川脱贫攻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爱心相助和真诚帮扶。四川连续7年精心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扶贫日系列活动,社会各界自愿捐赠,累计接收捐赠款物(折价)合计93.63亿元。1500余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累计投入7亿元。7649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与8084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实施帮扶项目16043个,投入资金104亿元,带动和惠及117万贫困人口。在国家大扶贫格局中,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先后派出11批174人次深入南江县,拨付4000万元实施黄羊产业扶贫基金、关爱留守儿童“童伴计划”、资助困难家庭学生等7个扶贫项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攻克最后堡垒的“四川冲锋”

  兑现向人民的庄严承诺,就必须攻克深度贫困的最后堡垒,与全国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3月11日,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在成都召开,省委书记、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彭清华强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省上下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作风,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克难奋进,坚决夺取我省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全面胜利。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还有许多硬仗要打,剩余脱贫攻坚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冲击,防止返贫致贫任务繁重,脱贫攻坚工作力度还需要加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十分艰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省藏区彝区深度贫困地区共有42个贫困县,3787个贫困村,108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36.1%。藏区彝区是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影响全省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四川始终坚持把藏区彝区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坚中之坚来抓,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2016年,四川结合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实际,选择一批经济基础较好、财政实力较强的7市35县(市、区)“手挽手”帮扶藏区彝区45个深度贫困县,以“先富带后富”。五年来,参与省内对口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1.9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700余个,推动藏区彝区面貌发生了巨变。在2017年6月23日中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和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省委省政府专门针对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加码加力,出台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四川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4个州(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配套制定加强深度贫困县脱贫帮扶力量、加快深度贫困地区飞地园区建设发展、实施深度贫困地区人才振兴战略工程、加强禁毒防艾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等4个支撑《意见》,分年度细化制定住房安全、产业就业等若干专项实施方案,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构建起四川深度贫困地区“1+5+4+N”脱贫攻坚工作体系。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四川精心制定《实施意见》,提出“11大攻坚战”“4类支撑政策”“6项保障措施”,成为最后三年总攻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2018年,四川又创新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全域结对”,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推动改善贫困地区道路、电力、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通过合作共建产业基地、发展飞地园区等,发展藏区彝区特色产业;加强劳务精准协作,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聚焦教育和医疗这两个最突出的短板,向受扶地输送一大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藏区彝区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反贫困进入了更加艰难的领域,脱贫攻坚的重心由绝对贫困逐步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四川选取5个全域试点市(州)和53个试点县(市、区),开展解决相对贫困试点工作,探索制定科学合理、常态长效的帮扶机制、救助机制、保障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探索了新路径。

  四川秉承“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工作理念,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在全国率先启动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帮”工作;组织省市县乡村共26万名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员,对全省188.8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全覆盖、拉网式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通过强有力的问题整改、持续对标补短强弱,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真实全面记录和总结这场感天动地、波澜壮阔、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脱贫攻坚壮举,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省扶贫开发局牵头编辑出版《四川脱贫攻坚书系》,省级有关部门负责编撰综述卷、新闻卷、文艺卷、影像卷等,各地市州负责编撰本地卷,厚重扎实,蔚为大观,形成与脱贫攻坚历程相匹配的时代报告。《四川脱贫攻坚书系•综述卷》共21章,全方位地介绍和研究消除贫困的时代重任、站高谋远的战略部署、夯实扶贫的基础设施、长效脱贫的产业支撑等攻坚做法和经验,为脱贫攻坚“四川答卷”提供了具有真实性、文献性、学理性的文本。

  如今的四川,经过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全部贫困县摘帽的伟大成就,兑现了向人民的庄严承诺,杜甫所描写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贫困日子将一去永不复返了。

  (文中图片已注明来源或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李明泉专页

  以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2020新文艺群体:乘势拓展与主动作为(李明泉 白浩 唐浩源)

  龙门阵里的人性深度叙事——评马识途《夜谭续记》(李明泉 肖雅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