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脱贫攻坚”艺评专栏>正文

《大地颂歌》:创新中别样的艺术体验(伍益中)

2020-11-1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伍益中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01102/index.htm?page=/page_3/202011/t20201101_514284.htm&pagenum=3

 

  大型歌舞剧《大地颂歌》近日在长沙首演。该剧以十八洞村为原型,讲述了扶贫干部龙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是一台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新时代舞台作品。

  《大地颂歌》采用“序言+6个故事+尾声”的结构模式,演绎了十八洞村7年间所发生的巨变,呈现一股浩大的气势;它以十八洞村为点,以湖南为面,并与全国的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通过建构整体的宏大叙事,展现了精准扶贫政策为中国农村带来的新气象。同时,舞台表现气势恢宏,整台演出有351位演员、1000多套服装、3000多件道具、40余台投影设备、1000余平方米的LED大屏;并运用集成式、创新式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婉转悠扬的音乐、美妙灵动的舞蹈、铿锵有力的独白、美轮美奂的湘西山水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整场演出如梦如幻、扣人心弦,充满了磅礴宏大的气势。

  《大地颂歌》通过观念、形式、手段的创新,将歌剧的宏伟庄重、舞剧的优美灵动、话剧的内省思辨、音乐剧的综合多元以及电视的直观明了跨界融合在一起,讲述脱贫攻坚湖南故事,歌唱人民美好生活。同时,还把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起来,浑然一体。作为歌舞剧,其中的音乐主要是湖南经典民歌,并融合了现代原创音乐;而舞蹈融湖南民族民间舞蹈与当代舞、现代舞于一体。音乐与舞蹈的融会贯通、交互生辉,使整部作品在视觉、听觉、内涵方面均体现出跨界语言,为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极大地拓宽了民族歌舞剧发展的新视野。

  俄罗斯美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最大的美正是在于真实和朴素,而真实性和自然性是构成真正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大地颂歌》是以扶贫路上涌现出的真实人物和典型事例为原型的文艺作品,用真实真情的演绎打动人心。在我国脱贫攻坚征程中,十八洞村是一个标杆,他们的生动实践是相关题材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作品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有可能表现新时代、创造新时代,文艺的真实之美就在于此。剧中所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龙书记、王老师、廖天宝等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还有留守儿童上台合唱、易地扶贫搬迁以及王新法、黄诗燕等扶贫英雄的故事等情节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些真实的人物故事、真切的生活场景、真纯的情感抒发,平实而自然,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初心。

  《大地颂歌》并未公式化、概念化地图解精准扶贫有关政策,而是通过精彩的细节和人物情志的细腻刻画来体现。如幸福山歌一幕,为衬托相亲成功时的喜悦心情,创作者精心选取了《马桑树儿搭灯台》《思情鬼歌》等经典民歌,嫁接上现代音乐的时尚感,刷新大众对相亲故事和传统民歌的认识。同时,该剧在舞台艺术上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让场景、演员、观众互动起来,以推进情节的发展。如救小雅的那一幕,村民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从“高山”上走下来,让观众有更加沉浸式的体验。灯光将舞台分割成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呈现给观众一种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效果,两个远近不同的场景相互交融、彼此推进,营造出一种“影视化”氛围,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愉悦感。

  (文中图片摄影作者为舞蹈中国-刘海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伍益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一部感人肺腑的大地颂歌

  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

  小村里的精准扶贫大画卷:《大地颂歌》为何叫好又叫座?

  组图丨京城专家纵论《大地颂歌》:人民的史诗,艺术的史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