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脱贫攻坚”艺评专栏>正文

文化精准扶贫与地域文学研究新成果——读《大一这年》

2020-08-22 阅读: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王美春 收藏

  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如何深化地域文学研究?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诸多问题在云南省昭通市学者刘绍清主编的《大一这年》(团结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中都可以获得参考答案。

  《大一这年》是刘绍清主编出版的农村文化扶贫研究著作《中国农村文化扶贫研究》的“姊妹篇”,也是他主编出版的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系列研究著作的第五种,此前已经出版了《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中国地方文学发展道路探索》《中国诗散文研究》《中国农村文化扶贫研究》。

  作为昭通市纪委扶贫工作队的成员、文化研究学者,刘绍清参与了扶贫实践,并在地域文学研究上下功夫,注重在文化精准扶贫与地域文学研究的结合上做文章,于是有了《大一这年》。此书不仅艺术地书写了昭通精准扶贫之创举,而且突出地展现了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是一本特色鲜明、价值较高的著作。

  《大一这年》在内容上具有独特性。此书一方面将昭通的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等)之创举艺术地书写出来,另一方面将昭通文学研究的新成果突出地展现出来。书写昭通精准扶贫之创举与展现其地域文学研究新成果的内容有机结合,而内容的独特性又决定了此书的价值。当代学者狄其骢曾在《文艺学通论》中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作了准确而明了的阐述: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就内容与形式两者比较而言,内容为主,形式为次,内容对形式起着决定作用。形式不是一种超然独立之物,它是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而形成的。”《大一这年》,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尤其是内容具有独特性,而且充满了正能量。

  《大一这年》在编选上具有创新性。一方面,扶贫者与扶贫对象的作品相结合。此书分为“爱河奔流”“人生风景”“理论思索”“智慧点滴”“乌蒙回音”五部分。收录了直接扶贫者与其他扶贫者的文章;也收录了几位扶贫对象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撰写的纪实文学作品,另有曾历经贫困而在大学毕业之后脱贫者的纪实文学作品;还收录了与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等)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章,一些作者关于大学生活的建议、思考一类的作品等。扶贫者的作品与扶贫对象的作品相结合,在编选上具有创新性,使此书既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又有一定的广泛性、典型性。另一方面,纪实文学作品与研究文章相结合。纪实文学作品与研究文章编在一起,这是否显得不伦不类?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恰恰是此书编选上的创新之处。常言道:“文无定式”。为文如此,编书亦然。《大一这年》在编选上做到纪实文学作品与研究文章相结合,印证了“文无定式”之说,让感悟与理性相结合,既有较高的情感热度,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也使此书明显有别于其他扶贫类著作或地域文学研究著作。

  《大一这年》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成功经验,其所反映的精准扶贫的创举,为其他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值得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扶贫工作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得由单一的扶贫者“输血”变为扶贫者“输血”与扶贫对象自我“造血”同步进行,而且以“造血”为主。这就必须做到精准扶贫,不仅要“扶智”,而且要“扶志”等。《大一这年》中一些纪实文学作品的作者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也是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等)受益者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此书反映的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等)经验,也能让其他地方借鉴,从而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大一这年》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书的第二部分“人生风景”,收录的主要是受到文化扶贫资助的几位大学生撰写的记叙自己成长故事的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的感恩之心、理想抱负、成长蜕变、奋发图强等,为当今的大学对大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方面提供了有效途径。

  《大一这年》也为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样本、新思路。《大一这年》书中的扶贫对象是几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其文大致可归类于纪实文学作品。其中,叙事往往与抒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尽管这几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所学的并非中文专业,却写出了具有较强文学性的文字。这些文章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此书的文学性。不仅如此,此书中收录的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研究文章,着重揭示了昭通市纪委文化扶贫的经验、特色、价值,探讨了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的路径等,是对此书内容的补充、升华。这些研究文章也都属于昭通文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地域文学尤其是昭通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给人以启迪。可以预见,此书的出版必将助力昭通乃至其他众多地方的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与地域文学研究尤其是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研究的深入进行。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脱贫攻坚”艺评专栏

  艺术脱贫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指标

  文化扶贫,不是“锦上花”而是“挖穷根”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