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脱贫攻坚”艺评专栏>正文

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乡村扶贫攻坚的见证与沉思

2019-05-24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云德 收藏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乡村振兴和农民富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相对落后与之形成了强烈反差。为了补齐这块短板,党的十九大把精准扶贫作为国家三大攻坚目标之一,足见其在国家整体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忽培元所著的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就是一部应时而为的、跟踪时代步伐、全面、迅捷、深入反映扶贫攻坚现实生活的文学佳作。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曾几何时,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这些年却逐渐衰落,尤其是反映农村当下火热生活和变革现实的文学佳作更是凤毛麟角,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却鲜有声音。《乡村第一书记》以敏锐的文学触角反映当下农村生动复杂的社会生活,展现扶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该领域长篇小说创作的空白。这部作品的问世,既体现出作家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扎实的创作实力,也表达了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人应有的使命担当。

  《乡村第一书记》以驻村扶贫干部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当下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这就跳开了以往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平铺直叙的叙事套路,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以现代城市人的视角审视农村,这种崭新的主动式的介入方式容易形成鲜明的对比,直接把读者带入预设的文学语境之中,横断面呈现出落后农村在时代冲击下的风云变幻。这样的叙事视角,既便于创作迅速进入主题,也便于读者用现代社会的目光认识和思考农村的现状与问题,进而通过公与私、新与旧、文明与愚昧、开拓与固守、廉洁与贪腐等林林总总矛盾冲突,鲜活地再现封闭乡村现代转型过程中真实的当下图景。

  作家丝毫没有回避落后农村存在的诸如愚昧、保守、懒惰、贪婪和宗族势力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而恰恰是因为揭橥并正视这些复杂现实,才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农村落后的历史根源与现实诱因,感悟到乡村振兴的艰难与迫切,诠释出扶贫干部身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所面临的艰辛与不易。作品在真实刻画了白朗等人在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顶着层层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在建沼气池、改造厕所、生态农业、多种经营和公路硬化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以此为依据,印证了扶贫所暗合的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热情讴歌了以白朗为代表的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白朗作为众多工作在基层农村一线干部的缩影,这一独特文学形象的出现,有利于全社会真切体谅农村干部的甘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作者忽培元

  难能可贵是,作品以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作的一条副线,深刻表达了作家对乡村变革过程中深沉的文化忧思。解决农民脱贫问题,促进农村发展进步是文明的大势和历史的必然,但中国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形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特有的乡村文明和文化观念,饱含着中华农业文明丰厚的文化基因,乡村固有的田园诗意不应该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被无情吞食。当下,在推动农村进步和保持农村特色的两难抉择间,如何找到一条既不放弃传统,又能走向富裕的文明之路?作者在书里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从文学的形象角度,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作者:云德,原名郭运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二级研究员,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市文物局)局长等职。系中国作协、中国影协、中国视协会员,马克思文艺理论工程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云德文选》(六卷)、《期待的视野》《文化的视点》《审美的视角》《直面文坛》《守望精神》《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等。)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斑斓多姿的文化潮汐 ——改革开放40年文艺素描(云德)

  口述史: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文艺新发展(云德)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