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光明日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2/03/nw.D110000gmrb_20210203_1-14.htm)
北京流变的雅正之书
——读邱华栋《北京传》
城市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某个区域、地方与族群文化发展状态与基本特质的具体呈现。城市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使这些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如同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所说:“通过城市的许多储存设施(建筑物,保管库,档案,纪念性建筑,石碑,书籍),能够把它复制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因为它不但集中了传递和扩大这一遗产所需的物质手段,而且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和力量。”伴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城市建设的变革,城市演进及城市文化的梳理与塑造成为一时显学,相应地在文学上则表现为,为城市树碑立传、构建形象。从“译林·城市故事”、《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三千年》等一系列著作的译介,到“丝路百城传记”的恢宏策划,关于城市历史与文化流变的书写正蔚为大观。邱华栋的《北京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适逢其时在这个语境中诞生,既是个体文学创作中的一次自我突破,也是城市书写潮流驱动下的一朵绚烂浪花。
邱华栋《北京传》(书封图来源于网络)
20世纪90年代中期,邱华栋就曾以《手上的星光》等描写北京外乡人、闯入者的“新市民小说”闻名。在他笔下的“北漂”眼中,北京是一座光怪陆离、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城市。这些外地来京的青年主人公,内心虽不免忐忑与恐惧,但更多的是搏击未来的激动与勇气。嘈杂浮华的景象与纠结复杂的内心相互激荡,显示出人们对于现代化大都市的无限憧憬。
邱华栋对于北京的流变有着持续而密切的关注,但多为虚构类体裁。《北京传》可以视作他北京书写延长线上的一个突破——由恣肆汪洋的想象扫描走向了雅正平朴的非虚构立传。这种转型需要极大的心力,因为北京有着三千年的城邑史,八百年的建都史,朝代更迭,史不绝书,各类文体兼备,可谓汗牛充栋。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与三个坐标来思考与定位对北京的书写。所谓“三个维度”是指历史文化的演变历程、空间生产的动态现实、城市认知的知识型构与观念图谱,“三个坐标”则是指历时的人文繁衍、横向的人文地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并生。上述不同维度与坐标,构成了北京时空与人文的丰厚沉淀,对于邱华栋的《北京传》来说,它们既是有待吸收与借鉴的资源,同时也是求新求变的巨大负担与挑战。
“北京城的发展,是叠加型的,一座新城叠加在老城之上”,它的历史是累积的历史,就像是一张羊皮纸卷,先前的书写被后来者刮擦掉,重新着墨,新的字迹叠映在老的印痕之上,古今交融、新旧并呈,难解难分。面对这样厚重的遗产,一个写作者只能正襟危坐,以端肃严整的态度,条分缕析地勾勒、描绘出它所经历的沧桑变幻。《北京传》就是这样一本以平朴笔调书写的雅正之书。
《北京传》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聚焦于城市规划与建筑的沿革流变,因为“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人又创造了历史和文化,人与城市建筑是共生关系”。在众多有关北京的历史人文著作中,从此种角度采取的文学叙述并不多见,更多是学术性或实用性的研究与规划。但邱华栋也并没有陷入城与人的浪漫抒情之中,而是基于扎实的资料搜集与史实考量,一方面广泛参阅历史文献记载,另一方面积极吸收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万取一收,取精用弘,让这部城市传记显示出浓郁的信史意味。
既然是传记,显然内含着生物学的隐喻。“一座城就像是一个人,也是慢慢生长起来的,城市是一个生命体”。但漫漫三千年,以三十年为一代的话,也有一百代人,每一代人都有关于这个城市的记忆与书写,如何给予读者以清晰明了的线索呢?邱华栋先是通过当下北京地标“中国尊”的鸟瞰之眼,眺望了北京空间格局多中心的平面图,再以回溯的笔法追叙北京城的前世今生。全书分为十一章,分别是周至先秦的蓟城与燕都—唐幽州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元大都—明北平府与北京城—清京师—民国北平市—新中国首都—国际化大都市—未来之城。这个线性脉络上,北京的不同称谓联结着其沿革的变迁,同时关联着历史大势的走向,呈现出总体性的脉络。而在每一章之后都附有副章,选取代表性的风土、人物与建筑,点染出该时代北京城市肌理变化的细部。主、副章交织,恰如主歌与副歌、正音与辅音,使得节奏张弛有节、起伏有度,更富有叙述的层次感和内容的完整度。
北京故宫午门(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传》没有成为一个修辞润色了的文史汇编与记忆总结,而是关注北京依然在生长的现实,在终章“智慧城市”中展示出其开放性、潜能性的未来。如今城市化的浪潮中,巨型城、城市群成为其重要形态,体现在北京尤为明显,更突出的则是科技的助力使得城市向上更高、向下更深的空间拓展,数据成为城市战略的资源并形成替代效应,信息技术带来城市时空的变形并不断提升城市的功能,数字孪生城市的“智慧北京”也就呼之欲出了。北京作为有机体的生命力正在于此生生不息的创变之中。
1992年邱华栋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到这本书出版的2020年,已经在北京整整生活了二十八年,由一个外省青年变成了本城中人。北京以其天高地阔、海纳百川的胸怀收容了无数这样的异乡人,而异乡人又将它变成故乡,并为这个五方杂处、八音克谐的城市奉献出自己的精力与心血。异乡与故乡的双重体验融合在一起,让《北京传》既站在客观超然的全知叙事角度,又浸润投注了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的情感依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可谓一个当代北京建设者的缱绻之意、拳拳之心。
(文中图片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刘大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