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世纪江村》:报告的成功,文学的成功(刘旭东)

2020-11-0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旭东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01021/index.htm?page=/page_3/202010/t20201020_512582.htm&pagenum=3

 

报告的成功,文学的成功

——评章剑华长篇报告文学《世纪江村》

  10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可能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中,却不可小视。尤其20世纪以来的这100年,中国人为了民族复兴,为了小康大梦,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奋斗,其坎坷、其曲折,其坚苦、其牺牲,其成就、其辉煌,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多少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前赴后继,创造了多少人间奇迹!多少人间奇迹铺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这是我读章剑华新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纪江村》的真实感言。

  章剑华擅长三部曲的创作。先有故宫三部曲,后有长江大桥三部曲,曾经摘取了徐迟报告文学奖的桂冠。现在又推出这部小康之路三部曲《世纪江村》,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小康之路三部曲,选材精准,结构扎实。作者聚焦于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所述之开弦弓村的百年沧桑,围绕费达生费孝通姐弟与江村的世纪情缘,描写了传统农桑的蝶变传奇,既有新闻价值,又有文学价值,还有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价值。可以说,百年江村是江南农村的缩影,也是中国农村的缩影,或者说是中国社会的一块生理切片,具有解剖学的意义。我们从《世纪江村》中看到的不仅是开弦弓村的百年,也是中国普通乡村的百年,其典型意义不言而喻。《世纪江村》以时间为序,分为上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新时代三部分,每部20章,匀称有力。

  报告文学首在报告,讲究的是历史的真实。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力量所在、价值所在。三部曲长达百年,报告中的人事大多时过境迁,难存其貌,但作者深入采访,掌握了许多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又旁征博引,恢复了历史的真实,令人信服。在第一部中,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生活的描写,让我们印证了中国新文学中现实主义乡村小说的感受,如茅盾的《春蚕》、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等。

  报告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报告,它要以情动人,这是其文学性的第一特征。《世纪江村》许多章节都让人有喉头哽咽之感。悲伤时如此,感动时如此,甚至成功的喜悦时也是如此,林同生失去女儿后夫妻相慰让人哽咽,费孝通痛失爱妻让人哽咽,桑叶不够难题破解让人哽咽,抗战胜利后初闻涕泪让人哽咽……长篇巨制而饱含深情,这是《世纪江村》最为可贵之处。

  《世纪江村》的人物栩栩如生。费达生、费孝通、郑辟疆、陈杏荪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三部曲中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这些形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他们的人生追求,他们的人格作育,仿佛是20世纪的谪仙人,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深深的感动。他们为蚕丝革命而生,生而为蚕丝革命,富民强国,一腔激情,九折不悔。

  《世纪江村》的细节丰富独特。江南的生活、水乡的生活、蚕户的生活,叠加起来,生动可感。养蚕的禁忌、行船的技巧、蚕食桑叶的声音、鱼跃船舱的惊喜、农民从不会鼓掌到学会鼓掌到热烈鼓掌的进步以及江南农村特有的生存状态……这些扑面而来的细节,在以采写为主体的报告文学中尤其难能可贵,这是作者调动了自身的生活积累所致。

  《世纪江村》的语言优美。不时让人击节称赞,甚至拍案叫绝。叙述语言洗练晓畅,节奏舒缓,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描写语言生动丰富,如诗如画,让人如临其境。如林同生坐在河边看旋涡一节,已然物我两忘,意味悠长。有时又有神来之笔,如刘春梅在开工典礼上的一句话“跟着机器好好干”,谐趣之中引人深思。

  《世纪江村》的思想深邃。作者放眼世界,纵观世纪,窥一村而知全国,写百年而通变迁。描写人物,取材立意,臧否得失,皆取历史视角。作品夹叙夹议,议论风生,60章的题记,尤见功力。或提纲挈领,或画龙点睛,或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

  总而言之,《世纪江村》是一部用心之作,精心之作,是一部成功的报告文学,它既是报告的成功,也是文学的成功。以这样优秀的长篇报告文学庆祝决胜全面小康,向建党百年献礼,真是再好不过了。

 

  (作者:刘旭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家一言”主席论坛发言摘编

  “实话实说——现代戏曲江苏论坛”举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