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百年巨匠 封笔传奇——聚焦马识途《夜谭续记》作品研讨会
10月11日,研讨会上,马老通过视频全程“云”参会。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向宇摄
马老女儿通过平板电脑向马老直播研讨会实况。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向宇摄
主角
马老病榻旁题字,视频连线吐心声——
“这个作品是我的发奋之作”
10月11日,马识途《夜谭续记》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遗憾的是,前两天,马老因旧疾复发入院,不能来到现场,但他通过女儿马万梅进行视频连线,全程“云”参会,以视频表达心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梦琳
视频连线 普通话问候嘉宾逗乐众人
“我没有想到,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嘉宾、作家和评论家,来参加我所作的《夜谭续记》这本书的讨论会。我硬是不晓得是咋个搞起的,忽然活到了106岁。到现在我还是能吃能走,头脑也没有痴呆,看样子我还准备继续活下去。”马老说,“我更是感觉不知道咋个搞起的,我年逾百岁,还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这一本《夜谭续记》,是我100岁之后的作品。我想了一下,也许是对老朋友韦君宜的追思,也许是我对中国传统通俗小说情有独钟,也可能是我在医院的时候和癌病进行战斗。可以说这个作品,是我的发奋之作。”
马识途表示,邀请各位著名作家、评论家来参加本次作品研讨会,可以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是通俗文学作品提供一些批评和建议,感到非常高兴,“在这里,对于各位的参加,我表示再一次的衷心感谢。”
在听完与会嘉宾发言、研讨会结束之时,马识途又一次通过视频连线。“大家好!”马老用普通话向现场嘉宾问好,逗乐了众人。连线时,马老为不能到现场表达歉意,也向大家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
自定义夜谭小说 其实是四川的茶馆文学
马识途专门为这次研讨会准备了答谢词。马老认为,四川茶馆和茶馆文化是颇有特色的,有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有特异的民俗民风,有千奇百怪的故事、传说,有丰富多彩、幽默谐趣的语言,这些无疑都是小说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我所作的夜谭小说,就是受润于这些素材的结果,只是取用得粗疏一些。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四川的茶馆文学。”
马识途指出,四川的茶馆文学,造就了两位著名作家——沙汀和李劼人。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历来都有口碑,自己就是跟随他们的后辈。“我‘四川茶馆文学式’地创作《夜谭十记》,也曾热闹过一阵。但是时代大变,人事皆非,随着四川茶馆文化的‘变质’,所谓‘茶馆文学’自然也逐渐式微,在读者群里消逝了,现在有多少人还会去关注那些‘陈古八十年’的旧人凡事呢?我的这本《夜谭续记》,或许可以说是我为四川茶馆文学发出的最后哀叹吧。”马老感慨。
“当然,四川文学一直是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文学,将永远保持四川特色,有四川味儿。”马识途说,“不过,‘味儿’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明的词,到底什么是四川的文学味儿,说实在的,我还真说不清楚。”
因为不能到场,在举办研讨会前夜,马老还在病床旁挥毫写下“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八字,嘱托家人带到现场。其出自苏东坡《稼说》一文,告诫世人读书应该广博而善于取其精华,知识要积累丰富但需谨慎运用。马万梅透露,昨夜,马老一直觉得没有写好,夜很深了还在写。
马识途:百岁说书人的传奇
“年逾百岁,还能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不太满意的《夜谭续记》这本小说。”10月11日上午,马识途《夜谭续记》作品研讨会如期而至。106岁高龄的文坛巨匠马识途老先生,虽因旧疾复发遗憾未能亲临现场,但也通过视频连线“云”参会。马老表达感谢之余,更多地自谦表示,其封笔之作“并非成熟作品”。
对于这部跨越40年风云的传奇篇章,与会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度解读了《夜谭续记》的文学特质与艺术探索。有意思的是,多位嘉宾都评价马识途为“最好的说书人”,对于马老笔下浓郁的川味儿,独特的方言魅力,众人不约而同地点赞。正如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所言,“马老的写作是有声音的写作!”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姗姗
摆起龙门阵当地道“说书人”
《夜谭续记》是马识途名作《夜谭十记》的续作,用马老的话来讲,这本书“不过是四川人用四川话摆的龙门阵”。那么,摆龙门阵的是谁呢?当然是马识途。如今,专家学者更给了马老另一个头衔——说书人。
在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看来,马老作品中以民间说书人讲故事的形式,“非常具有古典意义,在一些世界经典文学中也见过。”何向阳说,在四川以及全国多地都存在民间说书人,充分展现了来自民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摆龙门阵,也是一种更客观的讲述。讲述者与倾听者角色互换,更平常也更游刃有余,还能将教化功能包含其中,大事小事都可以娓娓道来。”
巧的是,评论家岳雯的发言题目就叫《说书人的传奇》。她认为,为了将“说书人”的角色扮演彻底,在《夜谭十记》和《夜谭续记》中,马识途精心构设了一个“书场的空间”,并选择说书人与听众。岳雯惊喜于在马识途的笔下,常能捕捉到马老本人经验的灵光闪现,“说书人植根于经验。经验,是一个故事最核心的东西。”
“马识途是个说书的人,但说书人绝不仅仅是讲故事。”李敬泽表示,说书人不仅要与听众共享已有的人和事,还要分享相同的价值观。
有声音有画卷 能看到生机勃勃的生活
用四川话讲四川故事,在文中原汁原味呈现四川龙门阵精髓,《夜谭续记》最耐人寻味的“川味儿”,让专家学者频频叫好。
作为四川媳妇儿,作家李舫对马识途下笔的精妙了然于心。“马老在创作中不仅追求生动展现蜀中民俗‘摆龙门阵’的叙述语风,更注重对巴蜀民间口语词汇的准确运用,这在‘川派’作家中独树一帜。”李舫认为,马老作品中展现的社会风貌、礼仪习惯、饮食建筑等,无不透出浓郁的巴蜀民俗文化气息。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表示,读马识途的小说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群人说着四川话、喝茶、摆龙门阵”的生动画面。“马老的小说很有现场感。能让人看到生机勃勃的生活,发出会心的一笑。”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更是从马识途的文字中读出了“四川话思维”。“这种思维的显著特点,是把故事情节‘过筋过脉’摆清楚。”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看出了“夜谭”系列与马识途其他作品的不同,他认为,“夜谭”中字里行间不断跳脱出来的文学趣味,便是作者有意识地凸显了“被遗忘、受挤压的地方趣味与地方语言”的魅力。李怡认为,巴风蜀韵所造就的特色语言,在马识途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也构筑出最丰富的景观。
兑现承诺 一书一笔一辈子
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马识途曾表示,《夜谭续记》创作过程与其姊妹书《夜谭十记》近似,也经历了近40年的曲折历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夜谭续记》是马识途以达观超然的姿态观照民间生活、人情伦理、生命悲欢之作,处处闪现出质朴、通达之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感慨,历经40年,马老仍恪守旧约,在与病魔斗争的同时,克服体力渐弱的困难,完成了《夜谭续记》,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达成了圆满合作。这样的合作,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马识途第一本长篇小说《清江壮歌》算起,至今已近60年,“称得上出版史上的佳话!”
“拿着书稿,深深感受到其中鲜活的生活气息,畅达的艺术气息。”回忆最初拿到《夜谭续记》书稿的那种激动,臧永清记忆犹新,“这说明,对一位作家来说,有深厚的积淀和烂熟的故事有多么重要。”
40年写就《夜谭续记》,只为承诺。年逾百岁笔耕不辍,这何尝不是马识途对文学事业的忠贞不渝?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坦言:“《夜谭续记》中的‘续’字,正是马老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断超越自己的最凝练、最生动、最真切的写照。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马老那颗火热的心始终牵念着文学。”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将马识途的作品形容为“一排折叠的屏风,一把大大的折扇”:“10年、20年、40年……不负光阴,马识途一点点开启屏风,一点点打开折扇。在那些折叠面的褶皱里,刚好是最精粹的、属于最民间的、文化的、传统的东西。”
观点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
子弹在龙门阵中飞了100年依然充满活力与力量
□成博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表示:“马老是一个非常宽阔的作家,是一个奇迹。子弹在龙门阵中飞了100年,到现在依然充满活力、充满力量。他在100岁后还能打开艺术空间,非常了不起。”李敬泽笑言,虽然马老已宣布封笔,但自己并不愿意相信,“因为他的枪里还有子弹,总要打出去。我期待马老还能写出新的好作品。”
在李敬泽眼里,马识途是一位革命者,是深谙中国100年来风云变幻的思想者,还是一位把对历史的态度体现在不同侧面的宽阔作家,“他不仅是《夜谭续记》中会说书、摆龙门阵的马老,还是《清江壮歌》中直面时代和历史、写出史诗性作品的马老。这两个不同的侧面,构成了马老作为一位作家的完整性。”
李敬泽对马识途自称“说书人”的提法颇有感触,“现在很多作家以说书人自居。但是,说书并非简单把故事讲完了事,马老作品给我们的重要启发是——说书之人,实际上是在和读者共享心中已有的人物和故事、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趣味,以及共同的对世界的情感,表现的是说书人内在的宽厚和包容。马老执念于说书人身份,就是因为在小说中探讨着这样的境界和状态。”
在李敬泽看来,马识途的小说,无论是《夜谭十记》还是《夜谭续记》,选择的龙门阵构成人员均极有意思,“这些人是旧社会的小吏,新社会的基层干部,是新旧社会的连接点和过渡点。从这里展开说书,能够看出马老传达中国历史的大眼光。也正是从这个大眼光,让我们感受到两部作品的了不起。”
此外,马识途作品的语言也让李敬泽印象深刻。他表示,马老的写作是“有声音的写作”,让人们看到现实是如何推动话语,同时又是如何被话语所塑造。“从这个意义而言,马老是极为现代的作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怎样做一个互联网时代的说书人,年轻作家值得思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评协主席、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明泉:
以四川话思维观察时代深析人性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梦琳
“《夜谭续记》我读了3遍。第一遍看讲了什么故事,第二遍看这些故事如何讲,第三遍我做了很多批注。”在马识途《夜谭续记》作品研讨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评协主席、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明泉如此评价该书。
“马老于106岁出版的《夜谭续记》,讲了10个十分精彩的故事。”李明泉说,马老本人及其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奇。“其传奇不仅在于他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更在于马老以自己百年人生经历,观察体悟时代变迁与人性善恶,贯穿性思考社会人生,透彻地洞悉和出色地表现文学的审美真谛,将‘人’放在历史演进中加以解剖,深刻反思特定时代与社会、人性的内在关联和影响,以人物复杂多变的命运轨迹揭示和表现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其故事所蕴含的哲思哲理,大胆尖锐,通透深邃,给人难忘的启示。”
李明泉表示,《夜谭续记》是在“摆龙门阵”。“但这些不是简单的龙门阵,而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叙事。如《夜谭续记》上卷中《狐精记》《天谴记》等龙门阵,其荒诞不经、曲折离奇的情节,能强烈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礼教、陈规陋习的批判,表达了对人性追求善美、真爱的道德旨趣。”他说,“这也给现代文学创作有所启示——抓住人性其实就抓住了文学的核心。”
在李明泉看来,《夜谭续记》与此前的《夜谭十记》一样,不仅仅是用四川方言写作,更是在用四川话思维创作。“我觉得四川话思维的显著特点,是把故事情节‘过筋过脉’地摆清楚,让听者一目了然。”李明泉说,这种“明砍”本领,比云遮雾罩、玄幻魔法更考验“摆龙门阵”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效果。“如果没有对四川语言、民俗、文化的深度了解,是无法做到这样游刃有余的。这样的方言创作,也丰富了中国的汉语言文字写作。”
“马老讲了10个不同的故事,叙事的笔法也完全不同。马老深谙龙门阵之道,将10个故事娓娓道来,朴实无华,风趣幽默,让听者听得津津有味,掩卷若有所思,回味无穷。”李明泉总结道。
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
他给中国文学史留下历久弥新的不老神话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薛维睿
“在漫长的一个多世纪里,他的梦想从未离开过两大关键词——‘职业革命’与‘革命文学’。”研讨会上,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表示:“马老为了祖国和人民,‘宁死不屈,宁折不弯’,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位硬骨头的知识分子,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文学家。”
“马识途老先生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风雷激荡的100年。”李舫说,马老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革命的实践者。在他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何种岗位,不管处境如何,始终敢于斗争,敢讲真话,不忘对时代和民族的思考;始终呕心沥血,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与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马老犹如一部宏大的传奇,他给中国文学史留下的,是历久弥新的不老神话。”
李舫指出,马识途一直以“职业的革命家”与“业余的作家”来描述自己的人生。
“纵观马老80余年的文学创作历程,革命家与作家身份的和谐统一是最鲜明的特征。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以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讽刺小说,杂文最有代表性,也最引人注目。”李舫说,这些作品从各个方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一位革命老战士几十年来的战斗轨迹和心路历程,再现了历史的悲壮与辉煌,也熔铸了直面现实人生的热忱与忧思。“它像一面面镜子,折射了历史的沧桑,体现了时代的风云。马识途的创作,以其鲜明的思想倾向、深广的历史内容及对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而永葆艺术的生命活力,在当代文坛独具一格。”
《夜谭续记》是马识途的封笔之作。对此,李舫感叹:“这于读者,是一种遗憾。于马识途老先生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安逸、大解脱?106岁的马识途老先生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着文化繁荣和文学发展,坚守着内心的理想和信念,尽心尽力,无愧无悔。”
声音
●韦(君宜)老太当年的知人善任与慧眼识珠,马老的一诺千金,两者但凡缺一都不会有今天这部《夜谭续记》的面世。这段出版家与作家共创一部文学佳作的佳话,为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再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
●感时忧国的沧桑笔、达观幽默的四川方言、神韵有味的白描心,“夜谭”系列给了我阅读上的愉悦,让我被一个个闲话聊斋式的传奇故事所吸引。他在说故事,一不小心也在说自己,让作为故事外听众的我们,感同身受着他人的命运,这就是马老的艺术匠心。
——《文学报》总编辑陆梅
●马老以自身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以自己热烈持久深沉的文学生涯,为我们树立了挺拔的标杆;他老当益壮不断续写文学新篇,以执著的精神范式,以不歇的创作热忱,为我们树立了坚韧的榜样。
——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
●毫无疑问,马老是在用生命写作。他的作品,在用四川话讲四川故事,把四川民俗丰满地表现出来的同时,更充满了革命性。《夜谭续记》中的小人物、小角色,源于马老作为地下工作者的真实经历,让讲出来的故事,不仅生动详实,更富有感染力。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
●《夜谭续记》的精气神里,藏着马老对于人的看法、人的文学。从他的小说里,能看见一种可以依靠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不仅局限于男女,还表现在家庭与同行之中。即便身处乱世,马老也没有把这种人性的真善美给打碎。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仔细翻读马老的小说,一种真实的时代感扑面而来。他的小说写出了一代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读他的故事,会让大家了解到远方的事,了解到不知道的人,会勾起传统的记忆。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