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深圳文学批评40年管窥:以现实主义推动多元归流入海

2020-08-2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凌春杰 收藏

以现实主义推动多元归流入海

——深圳文学批评40年管窥

  当代深圳文学发轫至今,深圳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一股独特力量。整体看,早期主要是深圳批评家在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分析,外地批评家在深圳文学形成现象后开始引起重视并逐渐掌握深圳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再到深圳年轻一代批评家得到成长,形成本地批评家与外地批评家联奏局面。

深圳湾沿线风光(图片来源:“新华社”微信公号)

  上世纪90年代:

  文化视野糅合下的深圳文学观察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文学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学评论人才少。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批评主要以座谈会、研讨会、文学讲座等形式为主,批评家通过现场对话与交流,将深圳文学置于特区文化这一框架中来观察,有“城市推介说”“文化权利说”“自我表达说”等观察视点。一批打工作者在批评家引导下主动将创作与表现移民生活、展现特区风采、构建城市美学等大主题予以连接,推动了现实主义美学在创作中的孕育和浇注,奠定了深圳文学批评的美学趋向。

  1989年,批评家杨宏海撰写《开放窗口的特区文学》,对深圳10年的文学进行观察,总结深圳文学特色并指出不足。他与深圳批评家胡经之、曾文经等通过通信、座谈会发言、文学对话、文艺述评等形式,对深圳文学进行分析、评介、推广,出版了第一部《文学评论集》。通过批评家对打工题材的文学作品分析概括,打工作家逐渐明确了创作主张,形成了现实主义美学追求,初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学批评局面。

  1994年,《特区文学》提出“新都市文学”口号、文学的“深圳性”与生活的“深圳性”密切相关等观点。与打工文学不同的是,新都市文学主要是由一批外地成熟作家来到深圳后进行探索实践,在作品的叙事方式、题材选取和情感表达上有着鲜明的“都市”取向,推动现实主义美学得到新拓展,深圳文学开始展现其多元性。

  新世纪初:

  全国批评家对深圳文学的整体介入理解

  新世纪之初,随着打工文学、新都市文学和青春文学以及网络文学的长足发展,深圳逐渐形成全国性文学景观,进而引起外地批评家的关注和参与。一批外地批评家通过论坛发言、论文发表、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从不同角度为深圳文学发展梳理脉络、提供参照,及时总结并提出问题,对深圳文学现象、发展历程及重要文本进行剖析研讨、总结回顾。高校文学院的研究生也以深圳文学为研究对象,深圳文学批评迎来了内外结合式的集中爆发。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以打工文学、青春文学、新城市文学、商旅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多种形态并存格局。

  2004年深圳青春文学再度崛起之后,杨宏海、于爱成、周思明、汤奇云等深圳批评家贴近文本开展批评,描摹出深圳文学批评的底色。李敬泽、谢有顺等外地批评家积极介入,先后提出价值论、人文论、梦想论、底层论、语境论、精神论、女性论等视点,从思潮、美学、价值等维度加以研究,推动打工文学走向成熟与嬗变。这两股文学批评势能,极大影响了深圳文学的创作走向。

  最近10年:

  推动整体融入中国文学发展基本范式

  新城市文学由新都市文学、打工文学和青春文学在嬗变中共同发展而来。新城市文学确立了创作主体和城市精神的共同确认,将视野聚焦到城市生活形态和新的社会关系,拥有了更高的追求。于爱成的《深圳:以小说之名》开展了文本分析,廖令鹏的《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予以总体性阐述。新城市文学将城市现代精神气质融入血脉,为深圳文学进一步嬗变做出了准备。

廖令鹏《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书封图来源:豆瓣)

  这一时期,深圳一批新的批评家已具备开阔的视野,逐步进入深圳文学批评的主阵地。深圳部分高校和文艺机构先后引进了一批知名文艺评论家,使深圳文学批评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外地批评家转向自觉介入深圳文学,对深圳文学进行独立观察和分析。

  深圳发展40年中,深圳文学批评队伍形成了内外结合的老中青格局,文学批评及时介入重要文学现象、作家和作品,学术思想渐趋成熟,推动各“文学流派”在并行中汇流,激励深圳文学加速迈入全国视野,是深圳文学的重要声部,折射出深圳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和美学追求。

 

  (作者:凌春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出版《深海钓》《我们的村庄》《午夜的旋》《发现与嬗变》等著作9部)

 

  延伸阅读:

  深圳文学40年:作为成就和现象的回望(于爱成)

  美术见证深圳特区40年发展:守正创新结硕果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高建平:深圳发展美学要坚持“在地性”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