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运河流千里 文脉永相传(马季)

2019-12-2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马季 收藏

  大运河北京起杭州终,这个经过时间验证的千秋大业,乃是历史的选择。今天,当我们凝视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当我们倾听它,这条流经2500年,横穿黄河、长江两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人工水系,心头仍然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翩翩思绪。千里运河杭州止,运河南端在拱墅。中共杭州市拱墅区委宣传部抓住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契机,于去年12月全面启动全国性的“讲述运河故事,传承千年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网络文学征文活动,可谓是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举。东西南北,各行各业的征文稿件纷至沓来,尤其是校园分赛区来稿达5338篇,作品包括历史、红色革命、青春励志、现代都市等多个类型,展示了不同年龄、职业作者心中的大运河形象,搭建起了网络时代以大运河为主线,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平台。

  在网络空间,革命历史故事是广大读者最关切、热议最频繁的区域。春叁拾郎的小说《大运河上的枪声》讲述了民国十五年北伐战争期间,中共杭州地委与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利用孙传芳主力远征江西、后方空虚之机,分别派遣女地下党员,历经艰险策动浙江各界脱离军阀统治,在大运河畔响应北伐革命的故事。拱宸桥横跨京杭大运河,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大运河南端的标志建筑,革命志士在这里以枪声宣告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古代历史故事的讲述又是另一番趣味。当我们翻开人类文明画卷的时候便会发现,正确的历史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标志,一个认不清历史的民族又如何看得清自己的未来?以文学记述历史,作家被赋予了双重使命,既要讲好故事,又要尊重历史。作者飞天的《大钞关:疾风知劲草》以明朝英宗时期为历史背景,通过杭城衙门捕头高春雷遭遇系列变故后的坎坷之旅,表现一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情怀和精神。高春雷一度在坚守还是放弃个人信仰之间不断挣扎,最终选择了匡扶正义、捍卫历史真相、维护家族荣誉的正确道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难免儿女情长,但在家国利益和个人情感面临选择的时候,孰重孰轻,不能有丝毫含糊。高春雷深明大义,是为壮举,不愧为大运河精神养育的儿女,亦是后人的楷模。

  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中,发生在大运河上的壮丽篇章成百上千,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孔林的小说《船夫余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抗日战争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刻画了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船夫余伯。平日里在村里摆渡,以此为生的余伯,由于修船补漏而遭恶霸欺凌还被羁押警局,村民为了保护他集资将其营救出来。余伯在乡情中获得了一次人性的升华,后来因机缘巧合他救下一名受伤的游击队员,由此知道了什么是革命,什么是斗争。在日本鬼子即将来村里扫荡之际,余伯站了出来,勇敢地加入游击队阵营,保护村民撤退,在途中余伯不幸中弹身亡,鲜血洒在了大运河里。或许,这样一个小人物在激荡的抗日战争历史中没有被记录在史册,但他不正是善良、勤劳的中国人民的化身吗?他以微弱之力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维护自己的家园和做人的尊严,不惜牺牲生命,与侵略者以死相拼,所映照的不正是伟大的抗战精神和民族之魂吗?

  千百年来,大运河不仅承载有形之物,而且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的载体,它已经渗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网络时代,这种精神正在通过互联网向下一代传递,这是精神的传递,也是文脉的相传。 《冰上梦·运河情》的作者麦麦是一位来自哈尔滨在杭就读的大学生,她的作品跨越时空,巧妙地将冰与水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一位在运河边长大的老运动员的个人命运、奋斗历程,以及与运河息息相关的人文情怀,启发和鼓舞年青一代不畏艰难、励精图治、为国争光。正如这部作品讲述的故事一样,大运河留给我们的是精神的力量,是文化的自信,是催人奋进的“中国梦” 。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乾隆曾诗云: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如今的拱宸桥畔,每日人流熙熙攘攘,万众怡情自得,这一派景象必将作为新的历史篇章载入大运河史册,成为前进的中国在21世纪的注脚。

 

  (作者:马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青春期,花样百出的美好岁月(马季)

  网络文艺与时代精神的塑造(马季)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