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抑或对于我们来说,李东华和她的《焰火》(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都是姗姗来迟的一份厚礼。很长时间以来,我心目中的李东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小女生,一个温文尔雅的小妹妹。她在姹紫嫣红的中国儿童文学界,是一个有分量的存在。或许与李东华所从事的这个文学门类有关,她永远恬淡文静,如同寒冬里的暖阳,优雅柔和,方雅清劲,如水一般柔弱,如水一般清澈。而今天,当这本散发着墨香的《焰火》放在我的书案的时候,我立刻就感受到了它的力量,柔弱、清澈的水所积蓄的爆发的力量。
《焰火》是一部直面青春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和成长、生命和心灵的长篇小说。在青岛附近一个叫作夷安的小城,5个14岁的少男少女——哈娜、艾米、杜小美、沈振宇、阿福以及更多人以梦为马的成长故事。
“我”——艾米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深受老师宠爱但相貌平平,在情窦初开的年龄,“没有收到过男孩的纸条”,这些让她既骄傲又自卑。有一天,一个叫作“哈娜”的女孩转到了“我”的班级。哈娜不仅容颜出众,而且多才多艺,她的出现,激起了艾米的嫉妒,与此同时,也改变了艾米的处境。“此前我的生命光滑如镜,波澜不惊。”但是,“现在哈娜来了,像一粒石子砸向我的如镜子一样平滑的生活。我能听见玻璃的裂痕向四周蜿蜒的细微的声音,裂痕像蛇一样没有方向地无声地前行”。
在嫉妒的驱使下,艾米对哈娜做出了一些本不该做的事情:她有意忘记通知哈娜班级集体去敬老院,使得哈娜只能一个人赶去;她有意地在班主任老师面前透露沈振宇正在追求哈娜,导致老师在课堂上对哈娜加以斥责;她有意在教育局进行课堂督查时隐瞒老师的口信,让哈娜无所准备而出丑。甚至,对这样一个十全十美的哈娜充满景慕的杜小美,也令艾米无比气愤。然而,不管艾米对哈娜做了什么,哈娜都是纯洁的、爽朗的、快乐的,这些无形之中又一次加重了艾米的嫉妒,直到有一天,哈娜昏倒了,艾米和她的同学们才知道,哈娜患有不治之症——白血病。
这个结果来得有些突然,但在李东华的笔下,一切却并不唐突,她像一个巧妙的钓者,早就把鱼饵埋在故事的起点,比如,她写道:“我把这个秘密像果核藏在果肉里一样,藏在我的心里。”当我们在某一页,读到这样的叙事的一刻,就好像被鱼饵钓到,有一些找到宝藏的喜悦,甚至还有一些放下包袱的释然。李东华在讲述哈娜临终之际留恋同学情谊的叙事让人唏嘘不已。哈娜在纪念物枫叶上写下班里四十位同学的名字,她送给艾米一个笔记本,希望艾米把见到的每一行好诗都记下来。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艾米开始怀着内疚面对哈娜,不久内疚变成了忏悔,忏悔又变成了赎罪。她终于明白,上天并没有将一切美好和幸运都赠予哈娜。
李东华的叙事如诗如歌,她的才气无时无刻不闪耀在她的语言中,文字有着极强的辨识度。犹如认识一只鹰是从它的飞翔、认识一只豹子是从它的奔跑、认识一座山是通过它蕴含的宝藏、认识一条河是从它的深度和宽度开始,认识东华,是从她的语言开始的。她的语言精准,澄澈,温暖,但是又像利刃一样,携带着它要携带的细节,构成了一个并不庞大却痛彻心扉的故事,语言行云流水般为故事加持,具有了某种禅意。
哈娜是完美的,却带着最大的不完美,“上天像提着一只鸭一样,一次一次提着她的脖子,将她摁到水里,一次一次,她又从水里把头抬起来,而且没有挣扎的痕迹”。哈娜短暂的一生始终微笑着,这微笑短暂而深刻,刻在了她的同伴们——杜小美、阿福、她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艾米、沈振宇的一生中,改变着他们。青春短暂又绵长,然而,青春的故事,青春的不羁与深情、躁动与领悟、飞扬与沉思,都已化为涓滴细流,默默滋润着他们生命的河床。
艾米和哈娜的故事,是青春之歌,又是青春之殇,它是一个丰满而又疼痛的青春故事。同学们成年后的重聚是点睛之笔,他们似乎忘记了心里的伤疤,可是,最终他们知道,谁都不会忘记,哈娜带着她的美丽和善良,埋伏在每个人生命的河床,不曾随岁月远去。李东华用德彪西的《焰火》来为这部小说命名,充满了深意。无疑,哈娜是这黑夜里的焰火,火焰熄灭,璀璨永恒。
(作者:李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