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刘笑伟的军旅诗:诗中的风云之气(谢冕)

2019-08-05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谢冕 收藏

  展开这本诗集,满本都是雄浑的声音。底色是绿色的,战车、炮筒、将军和士兵,满眼的绿色,仿佛是盛夏时节,雨水丰沛,浇灌那些远山近树,充满生机。但是目前那绿色是仅仅属于军人的,很壮丽,但未必很鲜亮,有重量,甚至显得沉重,是由于承担,那绿色仿佛蒙着浓厚的沙尘,战争的影子,远远近近。这诗集的开篇之作,便充满了雷电:朱日和,钢铁集结!

  现代战争惊天动地的身影,是我们所不熟悉的。这里是沙漠腹地,深褐色中有绿色的光影在行动。那些诗句都是钢铁的韵律。犹如夏日的篝火,暴雨般锤击,金属浸透迷彩,在晃动的灯光下,响彻我们灵魂的四壁。我们是中国军人,我们形成了绿色的海洋,是枪炮所构造的金属的鸽子,是夏日乐章中最热烈的一个章节,是峭壁上的花朵和黄金。诗人向我们展示的是我们不熟悉的别样风景,一种由坚定和刚健拧成的旋律,呈现的是庄严肃穆的雄浑之美。

  即使是以淡出您审美的角度审视这诗集,它特殊的美感也给我们以震撼。还是诗人的句子神妙,他形容这特殊的风景:这是“热血开在身体外的漫山遍野的红杜鹃”,这是直指苍穹的利剑,这是冲击蓝天的极限飞行。所有这些,对于我们是多么陌生的声音和色彩,它是这样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以另一套语言和意象演绎着我们熟知的概念,这就是和平和爱情,壮士的威武原本是温柔的。

  我们读过许许多多的诗,那些诗都很优美,也很多情。有家园之美、都市之美、女性之美。每一次集会,每一次讨论,展示在眼前的几乎是全覆盖的甜美和温情。这很好,毕竟生活的主要构成是这样的。但是实话说,读多了有点腻,絮絮叨叨,千人一腔,有点审美疲劳。读者对于诗的期待原本是多面的,需要甜美,也需要不甜美,通体的流畅之后,甚至需要一点艰涩。于是,面对着另一种美的冲击,因为有点陌生,于是几乎就有一点兴奋:它毕竟打开了另一种美感的窗子。

  记得前人有过谈论,那是钟嵘的《诗品》,一本给诗人“评分”的古代诗歌理论经典。它说到诗人张华的写作,给了个低分(好像是下品),理由是,“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儿女情,风云气。本来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并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因为涉及对于诗人的评价和定位,这就有差别。对于一个杰出的诗人而言,他可以写儿女情,但他不能少风云气。例如杜甫、苏轼和陆游,甚至李清照或辛弃疾,都是如此。谈到军旅诗,绝不可少的是诗中应有风云之气。军人的诗可以有柔情,但不可没有钢铁的音响和节奏。正是在这点上,我充分肯定刘笑伟的写作。

  因为曾经当过军人,总是怀着亲切感阅读军旅诗。这本《强军 强军》,除了充盈篇页间的那股激荡人心的英雄气,它基于军旅生活的现场感也十分感人。军队在沙尘中行进,战鹰在海天间翱翔。前进的连队停下脚步,在操场或是在会场,在紧张演练的空隙集结,这个连和那个连开始唱歌竞赛,他们叫“拉歌”。这是军队生活中最通常的场景,但在诗人笔下,这日常的活动,却写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声音中的火焰,瞬间光芒万丈,加入钢铁,加入奔腾的想象,青春在奢侈地燃烧。

  你们可能有所不知,此刻精心阅读这诗句的人,大约在整整70年前,曾经是“指挥”拉歌的一个连队中的、一个小小的“文化教员”。队伍英武雄壮,士兵久经沙场,而临阵指挥拉歌的,却是怯生生的刚刚参军的中学生。你们可以想象这个当年的小战士的心情。

  刘笑伟有一支点铁成金的笔,他能够在平凡中写出不平凡。语言是通灵的,但总是出奇制胜,时时现出华彩。再如《拉歌》,他说军人的诗,惊天的韵脚,这还不够,进一步形容:“这歌声中有盐,有黄金”,顿然间,平凡的事物放出了光彩。再如《荷戈行吟》,写军人的一个普通的早晨,诗句:炫目的精灵,刚劲的乐曲,诗人怀抱一万朵鲜花和叶片,阳光照耀着坚硬的骨骼、不屈的精灵。

刘笑伟

  体验了军人内心的壮阔之美,我们终于见到了军人的柔情。那是移防之夜,写与妻儿的依依别情:你的目光里含有冰块,不断撞击着我的脸颊,你向我展示孩子的眼睛,这漆黑的夜晚空无一人,只有马蹄声碎。军人笔下,柔情万种也带有金属的节奏。谢谢穿军装的诗人,谢谢你们雄浑的、壮阔的、充满浩然之气的诗篇。

 

  (作者:谢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中国新诗总论》发布:再现中国新诗理论的百年流变

  谢冕:等待更动情的诗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