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壮族作家陆地诞辰100周年之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南南、陈田田整理的《陆地文集》(全八卷)。
陆地(1918—2010),本名陈克惠,曾用名陈寒梅。1918年11月18日生于广西省绥渌县(今扶绥县)东二团(今东门镇)岜等村一个壮族家庭。在抗日救亡的烽火熊熊燃烧之时,1938年陆地义无反顾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文学研究室创作员。1941年调延安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任文学教员。1943年至1945年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政治部任部队生活报特派记者、编辑。解放战争时期,陆地任《东北日报》副刊主编。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梧州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广西省委宣传部秘书长、副部长,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广西政协常委,广西首任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等等。
《陆地文集》(全八卷)是陆地先生文学艺术作品总集,共480万字,收录了其一生所创作的几乎所有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文论、诗词、剧本、日记、简札等多种体裁的作品,另收录了陆地后人为其制作的图志及年表等。
陆地一生孜孜不倦追求高质量的小说创作。早年在延安鲁艺和军校军报工作时期,他就写出了《落伍者》等得到文学前辈肯定的佳作。东北解放时期,陆地的短篇小说《叶红》等蜚声文坛,奠定了他影响全国的文学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陆地凭借两部长篇力作,震撼文坛,使之成为当代壮族文学和广西文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和领军人物。
1960年22万字的《美丽的南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壮族乃至广西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别开生面地描绘了祖国南方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和一帧帧风俗图,真实地揭示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广西地区以韦廷忠为代表的壮族农民的翻身解放、觉醒和成长,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巨大变化,塑造了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努力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道路的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群像。这是一部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不一样的写土地改革的作品。今天来看,《美丽的南方》的最大价值是发现“南方”。古代岭南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被视为流放的“南蛮之地”,柳宗元在诗中称为“百越文身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壮族地区尽管当时经济文化还很落后,但在作者眼中这里的春天却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作品写道:
现在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村头像在一块娇绿的地毯上,织着花色缤纷的图案。梨花谢落了,树上披上细嫩的绿叶,桃树也在绿叶中结了小小的发青的果子;芭蕉换着新嫩的阔大的叶子,竹丛挺起没有脱箨的竹笋;野地里铺着银色的金英、粉红的杜鹃花;鹰爪兰散发着浓烈的香气;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喧闹;鹧鸪远远地传来求偶的呼唤,斑鸠在森密的橄榄树上,不时唱着咕咕的悠长而安逸的调子,画眉躲在龙眼或荔枝树上,尽情地唱它的快乐的清唱。一场春雨过后,田洞里注满了水,新插上的秧苗,给田里添了新的生命;有节奏的水声从小溪流过……
读者认为,读过陆地《美丽的南方》,会发现“美丽南方·广西”并非空穴来风、无本之木,而是来之有据,言之有本。半个世纪以前陆地创作的小说《美丽的南方》,为当今的“美丽南方”奠定了一个话语基础,它使广西在汇入“美丽中国”这一伟大中国梦的过程中显得顺畅自然。
发现“南方”,不仅发现南方地理学意义上的环境美、生态美,青山绿水之美,更重要的是发掘了壮族农民的心灵美,塑造了民族英雄人物的人格美。陆地说,《瀑布》是“用生命写成的书,无疑是代表我一生创作所能达到的高度”。100余万字的《瀑布》于1980年、1984年先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分为《长夜》与《黎明》两部,每部又分上下两卷。第一部《长夜》于1981年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长篇创作一等奖,第二部《黎明》1988年获首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瀑布》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2年春中国南方壮族等各族人民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的英勇斗争,描绘了韦步平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先进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刻画了“风雨三杰”、“女三杰”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
陆地的小说是革命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交融,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在当时发行量很大,引起强烈反响,而且今天对于青少年了解历史、继承传统,认识现实、面向未来,均具有一般的教科书不能替代的作用。
陆地生前对中青年作家十分关心爱护,不仅在平时给他们耳提面命的教诲,还给他们的作品撰写序言,进行鼓励和指导。对于当代青年作家、文艺工作者,阅读《陆地文集》(全八卷),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从中学习老一辈革命作家追求理想、不辞劳苦、不计名利的革命精神,学习陆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创作路径,孜孜不倦、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攀登艺术高峰的韧劲,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
陆地
(作者:陈学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