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中国文学40年:在国际潮流中“做好自己”

2018-12-28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国平 收藏

  “在我们足够吸纳了世界之后,现在轮到我们谈论给予世界的时候了。一个因改革开放而日益强大的中国,使我们现在可以有信心、有力量说出,中国文学要义不容辞地参加世界竞争,中国当代文学应当走向世界。既吸纳又给予,也许这是最完美的格局。我们做到了——是40年改革开放让我们做到的。”12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都文学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发言中如是说。

  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40年波澜壮阔。40年历程,文学在见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看待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学成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学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如何增强中国文学在国际潮流中的辨识度?与会者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1.沐浴在文学春天的明媚阳光里

  “回想当年,感慨万千。1978年,作为《人民文学》的编辑,我曾为刊物发表别有意味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而欢欣鼓舞。这两篇作品的面世,意味着文学的春天已经到来。”《人民文学》杂志原副主编崔道怡说。

  创作激情的萌动,彰显出时代的热浪和文学的张力。改革开放让文学的活力尽情迸发。军事文学研究专家朱向前回忆起1984年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草创之际,只有系主任徐怀中领着一个老师、一个参谋和两个干事,算得上是“白手起家”。徐怀中时年55岁,历经风云沧桑又深谙创作规律,更深知军事文学思维惯性的弊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他就广邀天下名士前来授课。一批当代著名作家和学者,都登上了学校的讲台。

  “一时间,京西魏公村风云际会,名动海内。各位大家,耕云播雨,点石成金。直弄得我们天天如梦方醒,如醍醐灌顶。徐怀中将这种集授课者毕生研究之精华为一次讲座的授课方式称为‘高信息强输入’的‘密集型知识轰炸’。这也体现出他的匠心:立足本来,汲取外来,面向未来,冲击学员固有的文学观念,让他们迎着八面来风的洗礼,山高水低随形发展,保持个性,挖掘优势,‘各行其是’。”朱向前说,徐怀中的教育理念是包容大度、鼓励探索,这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遥相呼应。

  徐怀中这位军事文学改革历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90岁高龄之际推出长篇小说《牵风记》,刊登于《人民文学》杂志2018年第12期。这部作品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序幕为历史背景,讲述女主角汪可逾入伍投奔光明却在19岁不幸牺牲的壮烈故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怀中表示,当前改革强军的进程如火如荼,原有的军旅文学不足以描述现在的变革。面对日新月异的军队建设和时代飞速的变化,能否持续加以追踪记录思考,对军旅作家提出了新的考验。

  “新生代作家以及所有作家都面临紧迫的学习任务。在我那个年代,写的人多,评的人少;现在创作和评论两个车轮一起行进,推动军事书写往前走。”徐怀中说。

 

  2.改革开放的浪潮在笔端涌动

  《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站在辽宁舰的甲板上》,后来又写了《辽宁舰,五岁了》《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等作品,这是军旅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近年来的“成绩单”。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他的笔端不断地涌动、翻腾。

  “我们这一代报告文学作家是幸运的,亲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见证这场伟大的变革,忠实记录着伟大国家的伟大航程。报告文学作家必须与时代同行,及时捕捉时代变革中涌现出的新人物、新故事,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这句老话依然有着强烈的生命力。”黄传会说。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是作家创作取之不尽的富矿,也是培养作家、孕育精品的摇篮。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作家付秀莹是改革开放的同代人,亲身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亲耳听见时代的列车在身畔呼啸而过的巨响。

  20世纪70年代末,她出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普通乡村。时至今日,她依然记得改革的春风吹过中国大地之时,一个村庄内部万物生长的喧哗与骚动,依然不能忘记,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之时,中国乡村沸腾、激越的历史表情。从懵懂无知的童年,到青涩稚嫩的少年;从热血奔涌的青年,到稳健沉静的中年,40年来,她目睹了乡土中国在时代洪流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当她拿起笔来写作时,那些波光和云影,那些大历史中耐人寻味的精神细节,那些大时代风潮中闪闪发亮的人性的光彩,化为文字,成为作品中最为打动人心的部分。

  “我们书写时代,参与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40年来,我们的文学始终在场。40年的文学史,也是我们时代生活的注脚,是历史现场的旁证。”付秀莹说。

 

  3.从学习到对话,自信地融入世界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西渐”进程中的一个醒目路标。随之,2015年8月,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

  在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文学评论家孟繁华看来,这些奖项表明中国文学得到世界性的尊重。从学习到对话,是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文学的主体性不断清晰,越发显示出自信的姿态,这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我们面对西方文学的挫败感终于成为历史,中国文学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表示,如今各国人民更加愿意同中国作家交流、听取中国作家声音,中外文学交流日益深化,中国文学、中国作家与世界对话的自觉、自信和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连同其所承载着的中国故事、中国美学和中国精神,正越来越深刻地参与到世界文学和人类文化建构之中。

  “是改革开放让我们早就开始郑重地思考‘世界文学’这一观念。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只被本国本民族所能理解而世界无法理解的伟大作家。作为拥有几千年文学传统的中国当代作家,有责任与世界各民族的作家一起,给人类创造最优秀的精神财富,并且应当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对国际文化产生影响。”曹文轩认为,40年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使得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即中国文学倘若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将之融入宏阔而深邃的国际文化背景。

  不过,面向世界,拥抱世界,并不意味着就要迷失自己、丧失自我。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诗人叶延滨表示,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也是当下诗坛的重要特点。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撑起了传统的气场,自媒体传播手段的发达为传统写作者提供了交流的新空间,他们坚守传统的文化自信姿态值得敬重。

  “做好自己”,是中国文学走向未来、赢得未来的底色所在。曹文轩也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潮流中依然坚守民族性和本土性感到欣慰,“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气派和作风,是它的生命之所在。它必须在国际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富有主见地、有选择地接受国际文化的影响,而不应该从根本上彻底放弃自己、接受湮没。但要做到这一切,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家背景。是4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这样一个背景”。

 

  延伸阅读:

  四十年报告文学:最先最自觉最热情地感知并汇入时代大潮

  时代进程的文学档案:从小说创作看40年文学发展轨迹

  “文学”是什么?——读《“文学”概念史》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