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1点多,山西阳泉郊外,一场瓢泼大雨泥泞了道路,科幻作家刘慈欣在颠簸的车里接到了重庆出版社工作人员的电话:《三体》获得科幻文坛大奖雨果奖,这是亚洲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刘慈欣理解电话那头工作人员的兴奋。在世界科幻界,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雨果奖和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设立的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英文版《三体》去年在美国出版后,先后获得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普罗米修斯奖5个国际幻想文学奖项提名。
“雨果奖是科幻界的一座灯塔,我从没想到自己会得到这个奖。”《三体》的译者刘宇昆代表刘慈欣参加了本届世界科幻小说大会并上台领奖,在现场宣读了刘慈欣的获奖感言。
外界已然沸腾,刘慈欣的名字成为当天的热词,而身处风暴中心的主人公却挺平静。因为出门在外通讯不便,他还没有与亲友细细分享获奖的消息。接到记者的电话,他的谈吐依旧不紧不慢,当然也高兴,但更多是淡然。相比获奖,他更喜欢谈科幻作品的意义、人类的未来。
“对未来的好奇和想象、对宇宙的敬畏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原心理。只不过有些人的好奇被漫长的生活磨掉了,而我一直保留了下来。”虽然已50多岁,刘慈欣的好奇心不曾消减,“我读四五年级时就开始看科幻小说,那时候最喜欢的科幻作家是儒勒·凡尔纳,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地心游记》和《海底两万里》,繁体竖排的书,阅读起来很艰难,但不能阻挡我对科幻文学的向往与喜欢。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大量的科幻文学进入中国,我便进入了一段疯狂阅读期。”在刘慈欣的记忆里,那些快乐的科幻文学阅读时光,让自己琐碎无聊的生活有了超越的意义,“我也是从上学到上班,过着为生计奔忙的日子,没有谁赋予我特殊的能力。可在生活之外,我会关注地球之外的事情,关注科学最前沿的发展。”
“人类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科幻文学的任务便是把作家所想象到的可能性都排列出来,选择具有文学性、美感和想象力的素材写成小说,到底哪一种能实现,谁都无法精确预言。”刘慈欣直言,自己的“三体宇宙”是糟糕和黑暗的世界,因为这种写法对作家来说更有矛盾冲突,能更好搭建情节和故事平台。而在他的心灵深处,深藏着一个天堂一般的未来世界,“我更期待的未来世界不是死水一滩的乌托邦,而是人类永远有开拓的空间,永远有挑战和提升自我可能性的空间。”
除了在小说中突破人类的极限,拥抱未知世界,刘慈欣也渴望看到人类在航天领域更多的进步,“太空探索的意义,不能只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来衡量,它将带来新的发现和文明。”
刘慈欣介绍,现在每天早晨他会进行10公里的晨跑,这已经变成了他的一种强迫症。“新的创作计划,心里已有很多选项,具体还不确定,不过题材肯定会与《三体》有所区别。”刘慈欣说。
对话:刘慈欣回应获奖:“一个奖项能改变的东西是有限的”
关于获奖
“不可能通过一个奖项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水平”
新京报:基于获奖前的种种事情,你还在乎雨果奖吗?
刘慈欣:我很在乎雨果奖,作为一个科幻迷,以前雨果奖对我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很遥远的存在,在我心目中有很高的位置。今年有很多政治因素进入到雨果奖里,发生了一些很让人遗憾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在乎雨果奖,得这个奖,我还是觉得很高兴。
新京报:你觉得获得雨果奖对于推动中国科幻意义有多大?
刘慈欣:首先它肯定是有正面的意义,比如说它可以推动中国科幻在美国的输出,让美国读者和科幻界了解中国科幻,但我觉得他对国内科幻的促进,肯定会有,但 是,效果一定是有限的。因为你不可能通过一个奖项来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的水平。同时雨果奖在科幻圈之外的影响力是非常小的,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 在。
新京报:(获奖后刘慈欣和三体成为热门话题)你怎么看待媒体的报道和民众的突然追捧?
刘慈欣:我没什么感觉,因为我不在大都市住着,我住的地方也是一个普通的三线四线城市,我周围没有什么人知道我的事,所以生活还是很平静一般不被打扰。
可能因为一个国际奖项受人注意吧。获奖我很高兴,但我还是抱着一个比较理性的、比较平和的心态去看这个奖吧。毕竟它就是一个奖项,能改变的东西也是有限的。
新京报:你曾表达过对中国科幻前景的担忧?为何仍不看好科幻在中国的发展?
刘慈欣:因为世界科幻呈现出衰落的状态,中国科幻文学虽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但是它的市场占有率,它的读者数量,特别是它有影响力的作家数量都是少的。比如,中国没有专业的科幻作家,中国科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电影化
电影版《三体》有美中不足之处
新京报:电影版《三体》明年上映,有人质疑你的角色塑造不够完美,女性角色扁平化。
刘慈欣:不光女性角色这样,男性角色也扁平化。你看第一部的男性主人公,他没什么性格,所以不光女性角色扁平化。这的确是美中不足之处。
新京报:很多科幻迷并不看好这部电影,你觉得改编电影是否会削弱科幻的表达能力?
刘慈欣:我认为恰恰相反,影像不但不会禁锢人的想象力,反而会拓展。因为,如果没有影像仅靠文字,人类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一些东西,只有靠影像才能做到。所以我觉得科幻更适合用影像表现。
关于内容
“科幻小说领域,预言人类毁灭不是悲观”
新京报:你曾经说过,你喜欢克拉克,因为他是科幻小说界难得的乐观派,而你对自己的评价是“理性乐观派”。《三体》中,人类最后全部毁灭,作为一个经常“写死”全人类的科幻作家,你为什么这样评价自己呢?
刘慈欣:在科幻小说领域,预言人类毁灭不是悲观,在科幻的视角里,或者说在科学的视角里,什么东西都有头有尾,什么都有一个终点。比如,我在一部普通的小 说里,写一对恋人,最后说100年后他们都死了,这能说我悲观吗?这不算悲观。在科幻文学里,描述世界末日,描述人类毁灭,这不算一种悲观主义,因为这事 情迟早要发生。预言人类毁灭,并不悲观,这就是理性。对于一定要发生的事情,我们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描述它。
新京报:下一步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
刘慈欣:我只能说努力地去创作好的作品,具体说是什么,我自己也没有确定,我只是打算将它的题材与三体的题材有所区别,不要再去写外星人和太空了。
【链接】
科幻最高荣誉“雨果奖”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科幻文坛奖项,始创于1953年。为了纪念“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被命名为雨果奖。据悉,2015年的这一奖项由 世界科幻协会的5950名成员投票评出,创下投票数最高纪录。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设立的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两项世 界性科幻大奖。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