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风骨与气节一定会更加鼓荡奋拔、硬朗弥坚,一定能激发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当代文学不断生成的特征注定催生新力量的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使命。新时代呼唤新崛起,新力量创造新成就;历史发展,浩浩荡荡,承前启后,势不可挡。
20年过去了,从70后到90后,文学的力量代代不息。文学事关人类精神的尊严,能不能继承文学的尊严,这或许是90后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命题。
无言的历史像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所说,“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一种新的、与历史和集体记忆密不可分的“文学性”正在慢慢生成。
史诗可以实现阅读和观看、聆听等多种形式的推广和传播,创造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让中国史诗在新时代发挥其独有的文化功能。
对于“诗歌热”首先还是应该肯定,同时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对大众的诗歌创作进行积极引导,将人们的诗歌热情引导到诗歌素养的自觉加强与提高上,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开阔、更加丰富、更具品质,从而在越来越深、越来越高和越来越丰富的层次上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诗歌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21世纪诗坛态势更趋向喜忧参半的复合,既不像“彻底边缘论”者宣称的那么悲观,也不如“空前繁荣论”者以为的那么乐观,它正处于平淡而喧嚣、沉寂又活跃的对立互补格局之中,边缘化和深入化并存,俗化和雅化共生。
诸如中国文论中的“气”“风”“神”“韵”“味”等概念,很难用西方理论说透。这种可意会而不可言达的东西,越细分似乎越不得要领。反思的结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字上来、思维上来,回到表音与表意文字基本属性的差异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