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做了专项部署。《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为曲艺发展带来了哪些政策支持?过去在茶楼酒肆、街头巷尾常能见到的曲艺表演,今天状况如何?怎样让青年一代接受曲艺、喜爱曲艺?带着这些问题,光明日报、光明网于日前举办“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座谈会,邀请学界与业界代表齐聚一堂,畅谈曲艺传承与弘扬。本版专访部分参会专家,并为您呈现其他专家的感受与建言。
2019年7月至8月,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以下简称百戏盛典)在江苏昆山举办。展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邀请了多位戏曲界专家学者前往昆山观摩,并召开专家研讨会。本报刊登部分专家学者的评论与发言,以飨读者。
一封绝笔《与妻书》,危崖惊涛般夹峙着一段旷世爱情故事。这封书信,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于1911年4月24日参加起义前夕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信。锡剧《卿卿如晤》正是取材于此,以“缔婚”“盼归”“取义”“诀别”四场戏来演绎故事,形式上暗合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例。
大型室内情景马剧《蒙古马》在人与马、人与人、马与马或场面大气磅礴、或情感细致入微的视听感受中,将马背民族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生活场景、战争场景、梦幻场景诗意地呈现了出来。
评剧新版《刘胡兰》的可贵之处,是完全按照戏曲艺术的规律,在故事情节的铺陈和人物塑造上,体现出“立主脑,减头绪”的编剧法则,从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典型环境
本文对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参评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7部话剧进行了概括与研究。对其思想倾向、题材开掘、形象塑造、艺术特点进行综合评议,指出这一届话剧演出的总体水平高出以往。无论是表现历史题材还是当代科技,无论是塑造军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体现出立足当代、关注现实、扎根人民的鲜明立意,在创作手法上出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趋势,追求舞台艺术效果的完整、统一、和谐、一致。两部获奖艺术作品《谷文昌》《柳青》艺术品相良好,具有经典潜质,显示了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趋势。此文对于当今话剧创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艺术上的不足,也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京剧《锁麟囊》是一部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剧目,故事歌颂仗义助人的行为,没有脱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表达的善恶相报的朴素伦理道德观
从2009年首演至今,话剧《简·爱》已演出了十多轮、上百场,但灵动的舞台语汇、原汁原味的诗意台词、刻骨入神的表演,让这部经典爱情名著再次撞击观众的心灵
豫剧传统剧目中的杨家将戏有30多出,同样是写忠勇报国,《七星剑》重点写了杨家将在自身遭受危难,蒙受巨大委屈时的忠勇报国,正是这种选择,才彰显了此剧思想的厚重、人格的伟岸、境界的崇高。
《李白长安行》植根于历史史实,却不拘泥于历代解释的基本路径,而是尝试在新的时代语境的宏阔视域中重新发掘历史故事的当下意义。
新编《桃花扇》做了将现代戏剧元素融入传统戏剧的大胆尝试,同时,在舞美设计上,在全剧基本的风格上,剧作又强化了民族美学元素,使新编剧较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在继承传统中的创新与创造。
淮剧《送你过江》虽然是红色题材中最常见的军民情感,但编剧通过大胆构建和突破,使故事发展、人物关系、情感渲染都透出十足的戏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