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10年崛起的一代导演中,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不同代际的女性导演闪耀亮相,并在不同的戏剧节、剧院发出各自独立的声音,以卓越的舞台创造、敏锐的社会发现、前卫的身份标识彰显着女性导演的剧场存在。
想维持人类演员在舞台的核心地位,就要把技术永远当作外置的补充品,建立人与非人之间严格的界限次序,这是人文主义的经典戏剧观和世界观。而数字技术的威胁在于仿真动摇了现实原本的唯一性以及真实性,也渗透进现实镜像的剧场,机器人、合成人(赛博格)等被形容为“入侵”式地替代人类演员,并对现场性构成挑战。尤其以批判性的后人文主义视角对传统的革新,技术不再是工具,舞台也不再是人的舞台,这成为21世纪表演艺术最有争议性的发展趋势之一。
“中国演剧体系”是在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命题,是东西方戏剧观对峙与撞击的结果。它的探索产生于话剧民族化的最初理性觉醒,迷茫于写实与写意戏剧观的长期纠缠,显现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的成形,困惑于中国戏曲体系的羼入,模糊于新时期的东西方戏剧观念融汇,终结于新世纪的戏剧舞台实践,画出了一条曲折回环时显终隐的历史轨迹。
走向田园,走向户外,走向云上线下更为广阔也更为自由的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将疫情造成的次生灾害转化为积极的应对之策,进而探索新世纪演剧艺术的新形态与新常态,或许也是一次机缘。
“云端戏曲”的热闹不应成为应时应景的昙花一现,各院团及戏曲工作者都应立足传统戏曲艺术本体,继续利用好云端技术,与时俱进、及时总结,积极探索传播新模式,有目的、有意义、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传统戏曲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
《战“疫”2020》作为全国首部抗疫题材话剧,以纪实的方式,讲述了广东医疗队驰援武汉,无私无畏、不惧生死的抗疫故事。
《思想走向剧场——2018北京戏剧年刊》,辑录了戏剧评论家对于2018年首都戏剧舞台上呈现的部分剧目和热点现象的关注与讨论,这是北京剧协重视文艺评论、戏剧评论工作的重要举措,相信一定会对首都戏剧评论工作,乃至首都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国家剧院,如何陪伴全国的观众度过因疫情而来的这个“大长假”;如何借此契机,深入探索“多形式创作”“多渠道共享”“多平台盈利”;如何应对复工复产后面临的难题,这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从前辈手中接过“掌灯人”使命的“新一代”让我们看到了波兰当下剧坛的多元与活跃。这是一个青年导演自由创造的时代,也是一个艺术标新立异的时代。